正文 第44章 國運紀事(13)(1 / 3)

12月8日。清廷獎勵議和及共保東南疆土有功人員。清廷發布諭旨,以議和及共保東南疆土有功,對奕、榮祿、王文韶、劉坤一、張之洞、袁世凱等人進行獎賞。慶親王奕著賞食親王雙俸;大學士榮祿著賞戴雙眼花翎,並加太子太保銜;王文韶著賞戴雙眼花翎;兩江總督劉坤一著賞太子太保銜;湖廣總督張之洞、署直隸總督袁世凱均著賞加太子太保銜;已故大學士李鴻章再賜祭一壇;伊子李經邁著以三四品京堂候補。另外,外務部侍郎聯芳、戶部右侍郎那桐、內閣侍讀學士張翼、直隸布政使周馥、河南布政使陳夔龍、副都統昌、翰林院編修張佩綸,因辦理或隨同議和有功,各獎勵官銜不等。

新任直隸南境天主教主教馬司鐸就職典禮在上海南市董家渡天主教堂舉行。

12月9日。華商王承堯及翁壽獲撫順幾處煤礦開采權,並開始開采撫順千金寨煤礦。

12月10日。議和全權大臣奕與俄國道勝銀行經理談判關於東三省協定問題。

12月11日。《及時行樂報》創刊。該報屬消閑性小報,“及時行樂”的意義,是“取杜牧看花之遺意,寫及時行樂之閑情”。該報設本館論說、采風問俗、笑叢雜錄、花叢彙記、梨園談藝、雜詩等專欄,花叢彙記完全仿造《繁華報》,文章多用吳語方言。日出六版,廣告占2/3,有價值的內容很少。

上海厘卡實行新的收厘章程。《辛醜條約》簽訂後,賠款數額巨大,清廷無法籌措,即準備將各通商口岸的百貨厘金統歸海關稅務司征收,以充賠款。10月,在進行江海大關歸並江海北關的過程中,稅務司戴樂爾即致上海道台袁樹勳,要求將上海及周圍50裏以內的各厘卡交江海關辦理。迫於朝命,袁樹勳立即複函同意,並通知各厘卡,於12月11日統歸海關管理。本日起,江海關對洋貨值百抽一,土貨值百抽十五,先試行辦一年。此舉為洋貨進入中國市場大開了方便之門。

清廷以宗人府府丞盛宣懷因議和及保護東南有功,賞加太子少保銜,並受命著手辦理商約談判事宜。同時,總稅務司赫德也因襄助和議,被賞加太子少保銜。

英商協隆紡織局宣布破產,拍賣機器、廠房和原料。

袁世凱電奏清廷,稱各國均無困我語氣,且互有意見,不能協以謀我。俄約利在延宕,斷無戰事。

12月12日。盛宣懷與英美商務談判專使晤談。

12月13日。清廷以長庚為四川成都將軍。

夜1點鍾,湖北漢陽縣署忽然起火,燒毀房屋若幹,監獄內及卡房所關押的多名人犯乘機逃走。

12月14日。上海楊樹浦綸華絲廠倒閉,女工百餘人集合廠中要求廠主發還所欠工資。

12月16日。四川、湖北學生各14人,乘船赴東京留學。

12月17日。據《申報》報道:北京城燒酒行店共20家,生意頗好,近來因為私酒泛濫影響聲譽,酒稅也因此減少。崇文門稅課監督曾出示懸賞購拿城內外販私的頭目若幹人,販賣私酒行為漸漸收斂。日前各行店商人已複舊業,然北京城酒價從此增高。

12月18日。署理直隸總督袁世凱由保定赴磁州迎接兩宮鑾駕,並命令辦差人員按站供備禦膳。

據《申報》報道:英國全權大臣高凱、協辦大臣戈頒偕同商務參讚及外政司商政司各員會見了兩江總督劉坤一,劉坤一與他們傾談良久。據稱他們此來係商議增加洋貨關稅及通商事宜。

12月20日。黑龍江將軍薩保上奏清廷,稱駐黑龍江俄員科洛特科夫覬覦漠河及雅魯河等處礦產。

12月22日。《清議報》宣告停刊。戊戍變法失敗後,康有為、梁啟超流亡日本。他們到日本後,立即著手重建資產階級改良派的宣傳陣地,於1898年12月23日在旅日華商的讚助下創辦《清議報》。它的出版地點在橫濱,旬刊,每逢陰曆的初一、十一、二十一日出版,每期30至40頁,三萬餘字。它的名義上的發行兼編輯人,是原興中會橫濱分會會長馮境如,實際上為梁啟超主持,麥孟華、歐榘甲編撰。該報得到了日本官方的支持,報紙出版後,在清廷嚴令禁閱的情況下,仍能經日本當局的協助,寄遞至中國。該報很快就風行海內外,短期內銷售已至3000餘份,發售與代售點有38處,成為繼《時務報》之後,在廣大知識界中影響最大的刊物。該報以“維持支那之清議,激發國民之正氣;增長支那人之學識;交通支那日本兩國之聲氣,聯其情誼;發明東亞學術以保存亞粹”為宗旨。“主持清議,開發民智”是貫穿於該報全部宣傳內容中的基本特色。在編輯業務上,《清議報》借鑒了日本雜誌的一些做法,除設本館論說、時論譯錄、中國近事、外國近事等傳統的欄目外,增加了政治學譚、汗漫錄、聞戒錄、猛省錄等許多新的欄目,發表專論和短評。詩辭小說之類的作品,也設有專門欄目,報紙的版麵比《時務報》時期的活躍。本月21日,《清議報》出到第100冊時,出了一個特大號,篇幅比平時增加五倍多。梁啟超在這一期上發表了《本館第100冊祝辭並論報館之責任及本館之經曆》一文,他說:“西諺雲:報館者,國家之耳目也、喉舌也,人群之鏡也,文壇之王也,將來之燈也,現在之糧也。偉哉,報館之勢力重哉,報館之責任!”對《清議報》這100冊的基本特色,梁啟超說:“《清議報)之特色有數端:一曰倡民權。始終抱定此義,為獨一無二之宗旨。二曰衍哲理。讀東西諸碩學之書,務衍其學說以輸入於中國。三曰明朝局。四曰厲國恥。”“此四者,實惟我《清議報》之脈絡之神髓。一言以蔽之,曰廣民智振民氣而已”。第二天,報館失火,館舍和一應設備全部焚毀,《清議報》停刊。1902年2月,梁啟超又在橫濱創辦了《新民叢報)以代替《清議報》,作為其宣傳改良主義和西方資產階級自由主義意識形態的重要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