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國運紀事(11)(3 / 3)

清廷諭令晉封李鴻章一等侯爵,予諡文忠。本日,李鴻章病逝後,清廷頒諭曰:“大學士一等肅毅伯直隸總督李鴻章,器識湛深,才猷宏遠,由翰林倡率淮軍,戡平發撚諸匪,厥功甚偉,朝廷特沛殊恩,晉封伯爵,翊讚綸扉。複命總督直隸,兼充北洋大臣,匡濟艱難,輯和中外,老成謀國,具有深衷,去年京師之變,特派該大學士為全權大臣,與各國使臣妥立和約,悉和機宜。方冀大局安全,榮膺懋功,遽聞溘逝,震悼良深。李鴻章著先行加恩大學士例賜恤賞給陀羅經被,派恭親王溥偉帶領侍衛奠酸,予諡文忠,追贈太傅,晉封一等侯爵,人祀賢良祠,以示篤念藎臣至意。”

清廷以袁世凱署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未到任以前,命周馥暫行護理。清廷調張人駿為山東巡撫。清廷命王文韶署理全權大臣。

11月8日。杭州物價飛騰。據《申報》今日報道:杭州夏秋之交霪雨成災,米價因此昂貴。至本月每石加價洋銀0.5元,棉花往年每斤售錢170至180文,現在貴至260文,況且斤兩短絀,每斤比往年少2/10,平民百姓大受其害。

11月9日。上海各界人士公祭李鴻章。上海文武官員及紳商在英租界貴州路壽聖庵設奠公祭李鴻章。去年夏天他奉命進京與八國聯軍議和,中途在上海滯留近兩個月以等待時機。

日本在台灣改革地方製度,設立3縣24廳。民政部下設警察本署及總務、財務、通信、殖產、土木五局。

上海道台袁樹勳命令從即日起按慣例設廠開粥濟民,並且命令沿街乞丐必須住進近來特蓋於東門外的大棚內。

11月10日。湖廣總督張之洞電奏清廷,李鴻章已經病故,俄約尤其應該從緩簽訂,可詳細考察各國情形,以等待機會。

日本政府任命內田康哉為新任駐華公使。

11月11日。《選報》創刊。該報由蔣智由、趙祖德在上海創辦,先後擔任刊物主編的是蔣智由、王士。它最初是旬刊,從第42期起改為月出四本。該報以“開民智”為主旨,選刊國內外各報的重要論評、新聞和消息,間附本館評議,“托體於溫故,而取徑於開新”,以達“通古今之變”。設立論說、諭旨、內政紀事、外交紀事、地球各國紀事、所聞錄、他言集、工產誌略、文學小史、經濟備覽、倚樓雜錄、劇談錄、國風集等欄目,傳播天下大事,鼓吹“和平改革”,呼號救亡圖存。停刊時間不詳(現在所見到的最後一期第56期,出版於1903年9月21日)。

常關稅征收權落入英國人赫德之手。《辛醜條約》簽訂之前,中國內地常關稅由中國人自己征收管理。《辛醜條約》規定的賠款有常關進款為賠款擔保一項。從而使繼厘金之後,在各通商口岸50華裏以內的常關稅收,也都歸新關管理。赫德在《辛醜條約》簽訂後的第二天就興奮地說,“從11月起,常關就要置於總稅務司監督之下”,“我們須打開局麵開始工作”。隨即他又向外務部提出:常關稅收應該包括所有通商口岸進出各華船船料、各華船貨稅及一切經費等。本日,清廷規定常關稅由稅務司管理,於是身為海關總稅務司司長的赫德便正式掌管了常關稅的征收。

上海江海大關並入江海北關。江海大關即上海海關,設立於1685年。上海開埠後,英國領事巴富爾誘使清廷於1845年在租界內設立江海北關,專門辦理外國進口船隻征稅事務,亦稱“新關”,兩關統稱江海關,所有事務統一由蘇鬆兵備道兼理。1854年6月,道台吳健章被迫與英、美、法三國領事簽訂《江海關協定》,由三國各派一人為稅務司組成海關稅務委員會,共同掌管江海關。本年簽訂《辛醜條約》,規定賠款以海關稅、常關稅和鹽稅作抵押。列強強迫清廷同意將江海大關並入江海北關,以達事權統一。上月中旬,總稅務司司長赫德派戴樂爾統管上海關事務,有關事宜即開始進行。月末,上海道台袁樹勳出售原大關房屋。一切交接事宜準備就緒後,於本日正式將大關並入北關,由江海北關稅務司戴樂爾統一管理。

清廷規定進口關稅定為從價稅,仍然值百抽五,常關稅由稅務司管理。

今日起浙江省紹興、海寧、台州、溫州等處各屬食鹽加價,每斤酌加錢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