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青銅時代:夜郎人創造的古國文明(4)(3 / 3)

鳥居龍藏在中國

先談銅鐸。銅鐸是日本古代的一種青銅器物,出現在日本的彌生時代,即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3世紀之間,大約流行了600年之後,在古墳時代,即公元4世紀以後完全消失,因而成為一道難解的日本之謎。所謂“鐸”就是一種巨大的銅鈴,以日本考古學界在鳥居龍藏的故鄉德島及九州、京畿附近出土的銅鐸來看,有高達160厘米者,胴體表麵有水鳥、鹿、龜、蛇、豬及各種從事勞作的人物,如播種水稻時的鋤舞、手執木杵舂米的婦人,有狩獵、紡線的情景,也有戴羽飾的人物,而這些人物身穿的是貫頭衣,著筒裾。此外還有幹欄式建築、船隻、鷺鷥、魚等圖案,以及橫帶紋、流水紋、突線紋等。叩之有金屬的清越之音。大約從7世紀起,人們便發掘出了這一失傳已久的銅鐸,猜測是一種樂器,卻沒有人知道是作何用的,出自何人之手,更不知道從何而來。鳥居龍藏博士從20世紀初即開始了對於銅鐸的研究,說:“對於古代的遺物,我感到最難解釋的,就是銅鐸。”在貴州考察期間,鳥居龍藏在貴陽郊區發現了一個布依族銅鼓,這讓他立刻想到了日本故鄉的銅鐸。的確,銅鼓與銅鐸的胴部都是空心的,都以青銅鑄造,可以懸掛起來敲擊,特別是胴體上的圖案與花紋,多有相似之處。尤其是其中的稻作文化內容,那些首尾兩頭高高翹起的船隻、羽人、翔鷺、鹿、魚等,仿佛都是從銅鼓上複製過去的。而幹欄式建築、貫頭衣等,在他考察的貴州一帶,則隨地可見。他特別留意到布依族的銅鼓,在古代都是作祭祀用的。因此他在著作裏說:“作為銅鐸、銅鐸的裝飾圖案所反映的具有共同點的習俗,我第一個升敘的就是中國南方的銅鼓。日本周邊各地都使用銅鐸,在表現於銅鼓上的的反映習俗的各種場麵,都可看到與銅鐸具有同樣的共同點。”因此,他認為:“我根據自己的考察,銅鐸的匠意、形製、風俗等等,與中國南方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由此可以推斷,在漢民族還未進入江南之前,就已經有一部分印度支那民族渡海到了日本。”鳥居因此認為,日本的銅鐸也與宗教祭祀有關:“我國的銅鐸,也同樣,一方麵用作樂器,另一方麵又是神秘的宗教的祭器,受到人們的尊崇。”(轉引自黃才貴編著《影印在老照片上的文化:鳥居龍藏博士的貴州人類學研究》)此後,日本眾多學者的研究,都證實了他的推斷。而銅鐸在祭祀結束後埋於地底,於貴州考古學者在威寧雞公山祭祀坑中所發現的、夜郎人在祭祀結束後將祭器掩埋於坑內的處理方式也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