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樂出土銅鼓
石寨山型銅鼓的產地在古滇國範圍內。正如前述,滇國至少在戰國以前的六祖分封以後,為夷人武部所創立。與夜郎統治民族屬同一族係,有相同的文化源頭,所以這一時期滇地的青銅文化也可視之為夜郎民族的青銅文化。雲南省博物館早在50年代在石寨山發掘、清理古墓葬時,作出的研究報告即指稱所屬民族為彝族先民夷人:“石寨山墓葬出土的文物,是少數民族的東西,這裏出土的銅鼓共有九個,而雲南有銅鼓的民族隻有苗、瑤、壯、彝四族。雲南少數民族曆史調查告訴我們,苗瑤兩族在明代未有土司之前,階級分化還不明顯,與晉寧在二千多年前階級分化已明顯不同,故這個民族顯然不是苗、瑤二族……壯族最早也是元代才遷移到雲南,二千多年前的滇池地區不可能有壯族。同時壯族地區之銅鼓,其形製及所刻之花紋,與石寨山出土的很不相同,因此,晉寧的這支少數民族隻有是彝族了。彝族爨家的先民在西漢時就已在滇池區域活動,唐代的東西二爨也分布在這個區域。近代晉寧東北部的昆明郊區,南部的昆陽、易門,西南的峨山、新平,都是以彝族為主要聚居區的鄉村……因此我們認為石寨山出土的文物,就是古代彝族的文物。”
中國最古老的銅鼓屬於彝族的先民夷人,這個鑒定顯然是符合曆史事實的。
赫章可樂南夷墓中出土的兩麵銅鼓也能與之呼應,都是同一民族、同一時代的文化遺存。最具說服力的是可樂出土的套頭葬具銅釜與萬家壩銅鼓也有淵源關係。萬家壩在雲南楚雄,上個世紀70年代曾出土銅鼓五麵。作為最原始的銅鼓,據考古學者鑒定,也是從炊具—銅釜演變而來的,即又當樂器又當鍋。可樂出土的銅鼓或銅釜,作為套頭葬具,在同一葬式的20座墓裏,銅鼓僅一麵,鼓型銅釜十麵,餘為鐵釜。這些鼓型銅釜的時間定在戰國晚期,所有這些釜麵上都有厚厚一層煙炱,說明是生活中長期使用的炊具,並且其中一具還在足部加裝了一對立耳。據稱楚雄萬家壩出土五麵原始銅鼓時,還出土了與可樂相似的立耳鼓形銅釜。這種相似絕非偶然,應該說這正是夜郎銅鼓文化在雲貴高原一帶興起和流布的明證。
至於彝文獻中關於銅鼓的記載,就更多了。這些記載表明:夷人早在尼能、什勺時代已能鑄造不同型製的銅鼓。尼能、什勺氏在春秋之際,活動在楚雄一代,這與萬家壩出土最早的銅鼓正相吻合;還說明六祖之父篤慕時已使用銅鼓祭祀祖先。我們在《夜郎史傳》中也看到了武益納時代用銅鼓作祭器的多處記載。夜郎以銅鼓為象征符號的青銅文化之盛,是與當時夜郎的冶煉、鑄造技術密切相關的。當然,首先還因為夜郎地區盛產銅礦。據《漢書》、《後漢書》記載,夜郎及周邊便有俞元、來唯、邛都、朱提等地產銅。俞元為今滇東澄江,來唯在文山之西,邛都即川西西昌,朱提在今雲南昭通……都是大夜郎國的故地或鄰國。正如彝文獻中所稱:“金銀根生在,靄都洛礦山,銀礦亮晶晶,金礦亮閃閃,受日光照耀。阿婁匠的辦法多,夠阿婁師穎,到靄都洛礦山,拾得碎礦,煉製出銀,煉製出金,製銀如閃電,如閃電一般……彝地銅鐵多,德晉人煉銅,不用細說。知《努漚》的講:“彝家的地盤,金銀銅鐵多!”此中的德晉,在今雲南晉寧一帶,與夜郎不過咫尺之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