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夷漢同住:文化交往中的和諧發展(2)(1 / 3)

牂牁文化同漢文化的交往同樣開始得很早。據漢文獻記載,牂牁人早在商、周時代即已向中原王朝進貢丹砂;此後又有牂牁參與齊桓公稱霸的癸丘會盟。戰國末,楚之莊蹻溯沅水而上,敗且蘭、降夜郎而後入滇。在這些重大的曆史事件中,無疑又或多或少地受到漢文化及楚文化的影響。其中以楚文化的影響為最大。我們知道,荊楚一帶並不產黃金,但是楚國在曆史上卻是最早生產金幣的國家。《韓非子》說:“荊南之地,麗水之中生金。人多竊采金。采金之禁,得而輒辜磔於巿,甚眾,壅離其水也,而人竊金不止。”麗水即金沙江,此中的記述表明楚人很早即至金沙江流域開采黃金,並以酷刑禁止當地百姓開采,仍不能禁絕。此外瀾滄江產金,沅水上遊之清水江流域、牂牁江流域也產金。如今之黔東南天柱縣,“舊產金,有花羊、黃花二廠”。《溪蠻叢笑》“絲金”條載:“沙中揀金,又出於石。碎石而取者,色視沙金為勝。金角苗路,夫匠識之。名絲金。”《桂海虞衡誌·誌金石》“生金”條載:“出西南州峒,生山穀田野沙土中,不由礦出也。峒民以淘沙為生。壞土出之,自然融結成顆,大者如麥粒,小者如麩征,合可鍛作服用。但色差淡耳。欲令精好,則重煉。取足色,耗去什二三。既煉,則是熟金。丹灶所須生金。故錄其所出。”《嶺外代答》“生金”條也載,“邕州(今南寧)溪峒及安南境,皆有金坑,其所產多於諸郡。邕管永安州與交趾一水之隔爾,鵝鴨之屬,至交趾水濱遊食而歸者,遺糞類得金。”上述諸書所記,大抵在夜郎國疆域之內,從《尚書》所記華陽黑水產“鏐”(黃金)等記載看來,雲貴高原開采黃金早在戰國前就開始了。這與彝文獻中大量關於采金的記載也很吻合,也表明楚人早在莊蹻之前就已進入夜郎地區。至今在天柱及湘西會同清水江沿岸的山崖中,隨處可見前人廢棄的金礦井。考古學者在清水江流域征集到各種劍、矛、鉞、戈、鏟等青銅器137件,大多係當地村民淘金時從江底沉沙中打撈而來。經考古學者考證,係東周時期遺物。所以徐中舒先生在談到楚國時,認為”它要與中原大國齊、秦、三晉爭霸爭雄,就必須開發其西疆的黃金以為挹注之資”(《夜郎史跡初探》)。夜郎國當時既是麗水黃金東送楚國的必經之路,又是盛產黃金之地,則據有夜郎至滇的通道就變得十分重要了。所以徐中舒先生在討論莊蹻王滇事件時,認為此舉是為了楚國對其西部黃金開采及東運的壟斷,不無道理。考古學者在楚墓中發現來自西方的琉璃,大秦(即東羅馬)正是琉璃的產地。可見楚國的琉璃顯係由身毒轉販而來。而當時由荊楚一帶通向身毒,隻有通過夜郎,取道南方絲綢之路,走哀牢,下緬甸方可到達。那麼,在這過程中,楚文化即留下了對夜郎文化的影響。

從可樂出土的石寨山型銅鼓上的紋飾看,很能說明這一點。如太陽紋、翔鷺紋、頭插鳥羽的舞人紋及舟船竟渡紋,都與楚人的日神崇拜、鳥崇拜等相關。此外如清鎮漢墓中出土的靴形銅鉞、普安銅鼓山出土的喇叭形莖首一字格短劍以及鬆桃出土的銅錞於等,在楚地都有發現,是具有荊楚風格的文化遺物。

漢文化對夜郎產生較廣泛影響是秦漢以後的事。自秦置巴、蜀二郡,開五尺道,打通了夜郎同巴苻關的連接,至此通過巴蜀與中原有了更多交往的機會。隨著貿易的往來,秦始皇時郡縣的設置,中原漢族創造的物質及精神文化逐漸傳入夜郎。至西漢武帝時代,全力經營西南夷地區,先設夜郎縣,再置犍為郡、牂牁郡。二十餘年中,由於夜郎與巴蜀之間邊徼撤除,開通了直達牂牁江的道路,商旅往來大為增加,夜郎與漢王朝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開始了全麵的溝通。不僅漢族流官及士兵大量進入夜郎,朝廷又“募豪民,田南夷”,漢族移民大量增加。當時遷入夜郎的豪族,據《後漢書·西南夷傳》及《華陽國誌·南中誌》所記後人的行狀,主要有“三蜀大姓龍、傅、尹、董”等家族,即從川西、川南一帶遷來。這些漢移民的到來,更加擴大了漢文化對夜郎本土文化的影響。至夜郎國滅的近百年間,夜郎文化同漢文化的聯係有增無減。夜郎民族在與漢文化的頻繁交往中,不僅吸收了中原地區的先進生產工具與生產技術,也激活了本土文化,促使夜郎文化發生了深刻改變。

夜郎文化與漢文化的融合,考古學界及彝文獻都提供了不少證據。在貴州夜郎故地發掘的墓葬中,土著民族的墓葬如赫章可樂祖家老包等地的葬式,與當地漢族墓葬就有不少相同之處。除此而外,以上墓葬還分別出土了漢文化墓葬中常見的器物,如銅釜、銅鏃、銅帶鉤、銅車飾、貨幣五銖和鐵三腳等。而在漢族墓葬中出土的隨葬品,如鐵器,有與中原漢文化墓葬所出完全相同者,也有不同者。而不同者,有可能出自夜郎人的發明,也有可能是臨邛程、卓二氏的冶鐵術傳入夜郎所致。不僅如此,夷人甚至有融入漢族的事發生。六祖分支後,默支係進入今貴州境,慕齊齊第四代孫德武沙,生有五子,除一支變為濮族外,“幼為沙武姆,繼為五世主,娶迫能舍知,生有子二人。長曰烏姆使,遷居於扒瓦(今貴州水城),變成了漢族。與漢同一家,在扒瓦掌權”。(《西南夷誌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