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文化融合:夜郎故地的文化轉型(3)(1 / 3)

妥阿哲助諸葛亮南征這段曆史,在彝文獻《彝族源流》中“蜀漢入彝地”一節中有載:“……蜀漢兵三路大軍開拓彝地的路,到默姆葛促、米凱白紮戈和布阻錄勾地方,他們的營房如團團黑雲,兵馬像群群綿羊。到了慕俄勾的妥阿哲家大本營內,慕俄勾的妥阿哲家屠牛打馬、殺豬宰羊,與蜀漢殺牲結盟。此後,阿哲部替蜀漢開道,為他們背物、喂馬、牽馬匹。兵馬的糧草成千上萬擔,運送得很快,像飛鳥般,又好比猿猴似的快速送到李所(李恢)氏的大兵營……”《西南彝誌》也說:“蜀漢皇帝時,孔明先生出兵,征討南方,與叛帥交戰時,祖先妥阿哲,出兵助漢皇,供給出軍糧,為其後援,攻無不克。漢皇帝說:妥阿哲此人,是一位忠臣,將長官職位,賜給妥阿哲,加上紅印敕命,一並賜給妥阿哲。漢皇帝之音,妥阿哲成長官,皇帝又給晉爵,叫他攻打南方,其地一攻即破。北向扯勒地推進,到恒那達的,所屬地方。重到北部扯勒地方,得從四方攻占其地。勿阿鼐他建基業,妥阿哲發展基業,住在慕俄勾。”(《西南彝誌》第7~8卷第313~315頁,貴州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而在貴州畢節地區大方縣發現的彝文”妥阿哲紀功碑”上,也記載了妥阿哲助諸葛亮南征的事跡,其中有雲:

妥阿哲紀功碑文

……為了祖先勿阿納後裔的基業鞏固,到麻洛妥體巡視,……心中切齒忿恕(怒),遂起了攻打漢官(指南中大姓)之念,願協助皇帝去征討。長者(指妥阿哲)興高采烈地毅然決策,在楚敖山(今畢節七星關一帶)上,與孔明結盟。宣誓說:“若與皇帝背道而馳,存有叛逆之心者,當無善果。

大軍出征,如旭日從東方升起,分為三路……各自進軍。助帝長者(指諸葛亮)征運兵糧絡繹不絕。

帝師勝利歸來,將彝族君長的功勳記入漢文史冊。阿哲的邦畿可稱興盛的時代,猶如太陽的光芒閃耀一方,呈現安居樂業景象。帝旨傳來,長者身穿錦袍,儼然是一代威嚴的君長。

到了建興丙午年,封彝君國爵以表酬謝。治理慕胯的疆土。

諸葛亮平定南中後,為了保持當地的穩定,在執行“南撫夷越”政策的同時,又以夷治夷。不僅將同蜀漢結盟的妥阿哲封為羅甸王,同時也讓降順後的“夷帥”進入蜀漢政權中為官。如朱提郡的孟琰便升為“輔漢將軍”,孟獲則官至禦史中丞。在短期之內,不但治愈了漢末蜀初因戰亂造成的創傷,而且密切了南中與蜀漢政權的關係。數十年內,南中諸部“軍資所出,國以富饒”,“賦出叟、濮,耕牛、戰馬、金銀、犀革充繼軍資,於時費用不乏”(《三國誌》)。既支持了蜀漢政權的北伐,也讓夜郎故地的經濟別開生麵,刺激並推動了後夜郎社會的發展,這無疑是諸葛亮實行溫和的民族政策所帶來的效果,因此深得當地官民擁護。這位古代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因此長期受到夜郎後裔民族的尊崇。在夜郎故地保存或流傳關於諸葛亮南征的古跡名勝及軼事之多,在古代名人之中,尚無出其右者,足見其感人至深。

至於《三國演義》所述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的故事,則是典型的搞笑版。

“七擒孟獲”不見於《三國誌》中的“諸葛亮傳”,南征時統軍將領李恢、呂凱等人的傳記中也無此記載。諸葛亮在他後來寫的《出師表》裏,談到南征時也未提及此事。

真實的情況應該是:南征開始不久,諸葛亮率主力進攻越雋高定元部。接到高定元告急的情報,雍闓立即率本部馳援。兩軍彙在一處,卻不料高定元的部將因爭權發生了內訌。雍闓正不知如何是好,亂軍闖進他的軍營,雍闓及一批部下旋被殺。孟獲趕來救應時,亂軍已經退去。他收拾餘眾,被眾人推舉為王,取代了雍闓的統帥之位。諸葛亮見叛軍發生內亂,立即揮軍向定笮(今四川鹽源)一帶高定元的駐軍進攻,叛軍一觸擊潰,高定元被擒殺。

高定元死後,孟獲招撫了高部。附近夷人部族感於孟獲的威望,也紛紛來投。孟獲的兵力由此迅速壯大,除他親統的南中夷兵之外,尚有邛、笮一帶各酋長所轄的部眾。此即《三國誌·蜀書》中所載:“定元部曲殺雍闓及士庶等,孟獲代闓為主,亮既斬定元,而馬忠破牂牁,李恢敗南中。夏五月,亮渡瀘,進征益州,生虜孟獲。”從這段記載裏不難看出,孟獲被俘之處,在益州境內;時間則應是在蜀漢大軍渡過金沙江以後。這裏的益州,應指漢武帝時設置的益州郡,即《漢書·地理誌》“注”中引應劭所說的“故滇王國也”。滇國國都在滇池縣(今晉寧),也是設益州郡時的首邑。這就是說,孟獲被俘處很可能就在晉寧。被俘後,經諸葛亮勸說,孟獲即歸降蜀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