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病逝的消息傳到南中,立即引發了各地大姓的叛亂。南中大姓與吳國的聯絡,其實早在此前已經開始。一方麵是南中大姓希望東吳牽製蜀漢在南中的勢力,而在孫吳方麵,也希望蜀漢後院起火,以利襲取荊州。
這種相互利用的關係,隨著荊州回到吳國手中、關羽被捕殺、孫劉聯盟破裂而急劇上升。據《華陽國誌》記載,越雋叟師高定元殺掉了太守焦璜,“舉郡稱王以叛”;雍闓殺掉了益州太守,接著又將蜀國派來繼任的張裔縛去獻給了孫權。東吳為了加深蜀漢同南中大姓的矛盾,特地發表雍闓為永昌(今雲南保山)太守。但是,雍闓叛蜀並不得人心,他在前往永昌上任時,即遭到當地功曹呂凱、府丞王伉的抗拒,使得他連郡城的大門也不能進。而益州各族百姓也沒多少人支持他。雍闓於是隻好派孟獲前往夷人中做說服動員工作。
孟獲在夷漢民族中都有較高威望。受命之後,至各部族中說:“你們不聽雍大帥的,漢官來了有什麼好?到時候他們要你等交胸前盡黑的狗三百隻,蟎腦三鬥,三丈長的大樹要三千根。你等上哪兒找去?!”
孟獲的話讓夷人信以為真,想想也是:別說這些東西本就難找,數量又那麼多,交不起還有好日子過嗎?他們以此對蜀漢政權不滿,開始支持雍闓反蜀的叛亂。
雍闓得到了益州、朱提一帶百姓的支持,立即聯合越雋夷帥高定元,時任牂牁丞的朱提大姓朱褒也一起反蜀。一時之際,南中戰雲四起,蜀漢政權在南中各郡縣任上的守官,不是被殺,就是被趕走。而新任的官員,則根本就不能到達治所,隻能遙領而已。
諸葛亮早就有心對南中用兵,隻是時逢先主大喪,加上與東吳關係破裂,曹魏在北邊一直對蜀漢虎視眈眈,因此他決定推遲時日。一麵派人同孫權重修舊好,恢複兩國關係;一麵發展生產,休養生息。
諸葛亮像
兩年後,即公元225年(建興三年),諸葛亮親統大軍南征。
蜀漢大軍由成都出發,兵分三路,向南中進軍。第一路由諸葛亮親自率領,攻越雋;第二路由馬忠統帶,取道南廣、平夷、鱉縣,伐牂牁;第三路由李恢率領,經平夷、漢陽、味縣,直攻益州郡。
此時正是春三月天氣,諸葛亮軍到達安上,準備由此經水路入越雋。已派任越雋太守的馬謖正滯留於此,迎接丞相時,就南征一事,二人曾作傾心交談。諸葛亮問計於馬謖,馬謖答道:“南中叛亂,由來已久,今日平之,明日複叛。如果靠殺戮殄滅諸夷以絕後患,不是仁者之情,並且在短時間內也是辦不到的。用兵之道,應當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丞相應以收複夷人的心為重。”
馬謖的話同諸葛亮一貫執行的“南撫夷越”的方針無疑是吻合的,他因此采納了馬謖的建議,率領主力進入卑水(今四川美姑、昭覺)一帶。由於對南中各部上層統治者采取了分化利誘政策,蜀漢三路大軍在進軍過程中紀律嚴明,嚴禁燒殺,與孟獲所稱的情形也很不一樣,因此蜀漢軍隊不但進軍迅速,一舉攻陷越雋,殺了高定元,此時南中內部也出現了分裂變化。水西妥阿哲(即濟火)部支持李恢攻孟獲,為蜀漢軍隊運送糧草、開通道路。至這年秋天,不過數月之內,南中叛亂即被迅速平定。
諸葛亮班師途中,感於妥阿哲對蜀漢軍隊的支持,特地取道漢陽,到達平夷,在七星關與濟火歃血盟誓。一麵奏請後主,敕封妥阿哲為羅殿國王,同時又作畫圖為之紀念:“乃為夷作圖譜,先畫天地日月君長城府;次畫神龍,龍生夷及牛羊;後畫部主吏乘馬幡蓋,巡行安撫;又畫(夷)牽牛負酒,齎金寶詣之之象,以賜夷。夷甚重之,許致生口值。又與瑞錦、鐵券。”(《華陽國誌·南中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