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文化融合:夜郎故地的文化轉型(1)(2 / 3)

“漢變夷”的現象,則主要出現在非中心地帶,尤其是夜郎主體民族聚居的地方。如在仡佬族聚居的黔北即很有代表性:據民族學者調查,黔北地區的不少大姓,如道真縣的韓姓、鄭姓、駱姓,正安縣的馮姓及鬆桃縣的高姓等,都是隋及唐宋之際從中原或江南一帶受朝命來此“為官主政”的漢族人,經幾代人之後,出於生存和生活的需要,逐漸與當地仡佬族相融合而成為仡佬族眾多家族中顯著的大姓家族。不管是出於哪種情況所形成,南中大姓一般都擁有強大的財力及政治權力,特別是他們所代表的地主及封建領主的生產關係,在部分地區取代了夜郎時代的奴隸製生產關係,促成了夜郎社會的進步;又由於他們之中的一些有識之士熱心於儒家文化的提倡與傳播,如尹珍等人,無疑地促進了後夜郎社會經濟及文化的發展。

其次是後夜郎本土文化的勃興,標誌是夜郎故地各方國及地方政權的興起,“夷變漢”的格局一變而為“漢變夷”。這個時期主要由魏晉南北朝開其端,隋唐兩朝繼其後。三國之際,南中大姓的反叛勢力在諸葛亮南征時受到了沉重的打擊。西晉初年,以爨氏為主的南中大姓遠征交趾,又全軍覆沒。爨氏本來就是由夜郎主體民族夷人與僰(濮)人所構成,還包括了相當部分與當地民族之間相互融合的漢族移民,尤其是在滇東及滇池一帶的“西爨白蠻”,更是如此。其中的大量漢族已完全“夷化”而”全部融入當地土著民族成為曆史文獻中所說的'爨蠻'。這兩次大的戰亂與變故,造成南中漢族人口銳減,正如西晉時有人上書朝廷所稱:“南中形勢,七郡鬥絕,晉弱夷強。”(轉引自《華陽國誌·南中誌》)至南北朝時,“寧州、鎮建寧郡,本益州南中也。……蠻夷眾多,齊民甚少,諸爨氏強族,特遠擅命,故數有土反之虞”(《南齊書·州郡誌》)。至隋文帝時,更有史萬歲、楊武通兩度平爨的重大事件發生,爨氏一蹶不振,原西爨統治的大片夜郎故地,更普遍形成了“夷多漢少”的狀態,因而漢人“夷化”的事,所在多有。相反地,以夷人為核心的東爨烏蠻在進入黔西北後,勢力卻保存下來並得到了自立、發展的機會。與此同時,夷人布、默支係各部也紛紛崛起,劃地為域,自立為國。默支係阿者家以畢節一帶為核心建立了羅施鬼國;阿旺仁家在以興義、冊亨為核心的黔、滇、桂交界之處建立了自杞國;布支係的播勒氏則在安順一帶建立了羅甸國。值得注意的是,夜郎故地的這些方國與部族的上層統治者無一例外地都是夜郎原統治民族夷人武僰支係的後代或篤慕六祖其他支係的後裔。這一現象至少表明夷民族中不但有立國、治國的文化傳統與經驗,還有著複興夜郎故國的民族心理與強烈願望。因此,對於夜郎遺民中的土著勢力、特別是夜郎統治民族後裔勢力的崛起,也可視為夜郎文化的一場並非完全自覺的複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