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節3600字,補前兩節缺少字數,汗一個,謝謝支持。
-------------------------------------------------------------------
當然這個問題是必然的,想來靖樂王也是有了心理準備的,俗話說的話好啊,吃飯穿衣量家當,這句話拿到哪裏都是有用的。
靖樂王窮這一點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的,可是靖樂王的處境並不會因為資金比太子和四皇子少,就在拉攏人的這個方麵吃虧了。
為什麼?
嗬嗬嗬,很簡單的道理,太子和四皇子要拉攏的是什麼人啊?世家子弟、豪門公子、巨商富賈,不管是哪一方都是窮極奢華之輩,想要拉攏,不花費巨資那簡直都是癡心妄想。
可是靖樂王就不一樣了啊,靖樂王所要拉攏的對象在初期就已經被固定在寒門這一塊了,文武兩途都是從根本上貧寒或者稍微富足之人。
光是這一塊就讓靖樂王不用付出過多的資金了,所以說和太子以及四皇子相比起來,靖樂王那看起來微薄的資金鏈,還是足夠維持靖樂王的使用的,這就是所拉攏對象不同產生的相同的效果,靖樂王隻需要付出不多的資金,就可以辦到和太子以及四皇子花費巨大資金才能能夠辦到的事情。
就算是寒門中也有那貪圖錢財之人,那就不是靖樂王所考慮的事情了,那樣的人無論如何都不會投靠貧寒的靖樂王的,隻會找到太子和四皇子投效的,
所以根本沒有必要為靖樂王的資金這一塊太過於擔心的。
那麼是不是就是說,靖樂王的拉攏同盟的對象就隻能夠在寒門子弟裏麵選擇呐!
這樣的話倒也是不假,最起碼在初期是這樣的。
經過皇帝陛下和自己等人的寒門義士共同十數年的經營和努力,目前天朝的局麵不再是世家和豪強一家獨大的局麵了,朝中六部已經有刑部和吏部完全的掌握在寒門子弟的手中了。
其他四部寒門義士也有不同程度的介入,至於地方上麵的基層官員,已經是有將近四成的三品以下官員在地方上麵任職了,上至尚書,巡按,下至知府、縣令,在皇帝陛下的支持之下,都在慢慢滲透的情況之下逐步的換上了寒門出身的士子。
武將方麵雖說在高級將領方麵,仍是僅有寥寥數位是寒門出身的大將軍,剩下的還是被世家和豪強占據,但是這幾個寒門出身的大將軍,可是深受皇帝陛下的信任,掌控著京城二十萬護衛軍,十萬近衛軍,五萬禦林軍,以及三萬拱衛皇宮的金甲衛的大權。
而且在天朝百萬的野戰軍隊裏,還有超過五成的中低級軍官是出身寒門的武舉,可以說這些人都是隻聽命於皇帝陛下的,皇帝陛下一聲令下,能有一半以上的軍隊會脫離原有編製勤王。
這也正是為什麼天朝截至今日,仍能夠安如泰山的原因之一,所以雖說是兵部由世家和豪強占據,但是實際上他們能夠掌控的軍隊並不是占據太大的優勢。
靖樂王在初期能夠拉攏的就是這些寒門出身的文武官員將領,而且就算是在以後,靖樂王的同盟和勢力也必然是以這些人為根底,才能夠於哪些世家相鬥,這些人才是靖樂王的支柱。
也正是這些出身寒門的文武官員武將,一般在某個方麵都是手中握有實權,對於靖樂王的爭儲大業有著某個方麵的重大作用,在靖樂王用的找的時候,能夠起到相應的作用。
那麼靖樂王應該是怎麼做呐?怎麼做才能夠讓這些出身寒門的文武官員將領支持靖樂王自己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