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台麵上來講就是,比如說靖樂王的日後發展比較穩定有前途,這種人比較看好靖樂王的發展,就在靖樂王身上投下一份投資,靖樂王的一些需求也會給與相當程度上的滿足,算是支持靖樂王,得到一個靖樂王的盟友的身份。
可是這是為什麼呐,實際上是很簡單的,這叫做廣撒網,捕大魚的做法。
他絕對不會單單在靖樂王一個人身上下注,他會在所有他看好的人身上下注,反正是錢多,多撒出去一些,並不要求每一份投資都一定要有回報,像是在皇位爭奪上麵的各方勢力,隻要有一個他投資過的勢力勝利,等待他的就是豐厚到了極點的回報。
其他的人就算是投資失敗了,也無所謂,當做是打水漂也好,當做是白白撒錢了也好,隻要是勝利者身上有過投資,就將所有的支出都賺了回來不說,其中的盈餘足夠他不愁吃喝三代了,可謂是最為精明的投資者。
可是這樣的人也是最為靠不住的牆頭草,風往那邊吹,就往哪邊倒,得勢的時候,要什麼資助什麼,要人有人要錢有錢,來的比誰都歡實。
但是一旦是失了勢轉了風向,就會在一瞬間消失得無影無蹤,就算是偶然再碰麵,當麵不認識你都是好的,說不定還會為了討好新主子,對往日的舊主子惡言相待,這種人是絕對不能夠給與任何的信任可言的。
這種人唯一的用處就是,手中掌握的資金了,能用的時候一定是不要客氣的趕緊使用,你要是替他省錢不肯用,撈不著一句好不說,說不定他還會在心裏笑話你是個呆板的木魚—不開竅呐!
別的嗎還是不要給與任何的希望的好。
這兩種人啊,前一種是屬於鳳毛麟角,隻可等待著機遇的到來,而無法去尋找的。
而後一種人嗎?更是不用刻意的尋找,隻要是靖樂王的實力穩步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能夠對朝政產生一定的影響,或者在那些人看來具備了爭儲的勢力了,不用你去找,簡簡單單的在家裏坐著,這些人就會像是聞到了味道的蒼蠅一般的圍了上來。
就算是靖樂王的出身不好,不能夠明擺著支持,可是暗中的資金和物資支持絕對會源源不斷的送來,更本不用擔心的。
這麼說來靖樂王能夠拉攏的盟友有哪些呐?
又有哪些人對靖樂王有認同感呐?
其實從出身來說,就已經是一目了然了。
靖樂王的外公溫冉居士就是寒門子弟中宗師級的儒學大師,在寒門子弟中的聲望無人可敵。
而作為溫冉居士外孫的靖樂王,要想在在寒門子弟中獲得認同感的話,其優勢是得天獨厚的,這是光從出身方麵來說的。
再就是從靖樂王自身的認知這個方麵來說,由於是出身寒門。靖樂王的母親淑妃娘娘,對於靖樂王的教育就偏向於寒門子弟,再加上皇帝陛下的本身就傾向於寒門子弟的言傳身教,靖樂王可以說是對於世家和豪強的危害是知之甚深,沒有一點好感。
這是和太子以及四皇子有著本質區別的地方,這一點從靖樂王和三位舅舅剛才的談話就可以看得出來。
隻要靖樂王在以後組建勢力的時候,能夠將這點貫徹下來,想要得到寒門義士的支持那是輕而易舉的事情的,絕對不是什麼難事。
可是任何的事情都是有利有弊的,寒門義士中不乏方正的能吏好手,更不乏經天緯地之才的才子,更會有身懷蓋世絕學的奇人,這些人一旦是認同了靖樂王,必然會有無數的奇人異士前來投奔靖樂王,或者求個出身,或者為天下黎民謀福,讓靖樂王搜羅到無數的可用人手。
但是啊,這弊端也是明顯的,就是在擴張的資金和物資上那可就是捉襟見肘了,寒門寒門,要是有錢有物就不會稱得上是寒門了,那叫富門。
就算是寒門中有那經商的人才,也是富甲一方,但是那畢竟是少數中的少數,比起掌握了天朝礦產、鹽業等等經濟命脈的世家豪強來說,根本是不夠看的。
所以啊,這一點必然會對靖樂王前期的發展有著相當大的影響,不過好在靖樂王也是看到了這一點,已經看是著手在組建商行和商隊了,以靖樂王的身份來說,用不了多長時間就能夠插手到幾個賺錢的生意裏去,很快就能周轉起來。
再加上自己三人在這十數年中也不是沒有準備,手中的商業實體也是有著一定的規模,再聯係幾個同樣富有的有誌之士,資金問題就算是緊張,也不會窮到不能夠揭鍋的地步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