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後重建中,通過改革、改組、改造,運用新工藝新技術,提升了一批傳統產業,又加快推進了長虹PDP、九洲LED、中國重汽、艾默生網絡能源等一批重大項目。經濟的發展,也為綿陽人提供了無數的就業崗位,現在綿陽人足不出戶,在家門口就可以打工了。
2009年綿陽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20。2億元、增長14。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01元、增長12。3%,農民人均純收入5152元、增長8。4%。今年全市經濟形勢繼續向好發展。一季度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14。8億元、增長17。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44元、增長10。1%,農民人均現金收入1811元、增長11。1%。
今年清明前夕,當唐維紅、雷陽兩位記者在綿陽見到曾萬明市長時,他用“刻骨銘心”四個字來描述臨危受命的那段日子。
曾萬明:當時並沒有想得太多,就像上戰場一樣,有種“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感覺。
大家知道,在5。12地震整個災區當中,綿陽災情最重、傷亡人數最多、受災麵積最大。災情發生後,總書記視察災區第一站就是綿陽,總理更是多次親臨綿陽現場指揮。綿陽的救災難度之大也由此可見一斑。
臨行前,我甚至不知道還有沒有機會再回成都,就叮囑愛人,孩子考大學讓她多費心,父母親交給她多照顧。我們夫妻倆那天整夜未合眼。來綿陽的路上,領導、朋友、親戚發給我讓我保重的短信有上百條。
我感受到了巨大的、空前的壓力,也感受到了巨大的、空前的責任。我當時想,如果盡不好這個責任,就對不起黨、對不起人民,也對不起天、對不起地。
綿陽全市2萬多人遇難,7千多人失蹤,17萬人受傷,250多萬人失去住所。麵對這麼大的災難,我的心情十分沉痛,在與受災群眾交流、接觸以及共同開展救災、重建過程中,這種沉痛逐步變成了我對他們的感情。而且時間越久,感情也越深,這感情也堅定了我做好工作的信心,賦予我做好工作的動力。
那時曾萬明到綿陽麵對的第一個難題就是唐家山堰塞湖排險。當時,唐家山堰塞湖的水量已超過1億立方米,一旦潰壩,將給下遊130萬群眾的生命安全造成巨大威脅。
他到綿陽的第二天,就主持召開會議,研究部署疏散避險事宜。接下來的三天,他先後在指揮部、遊仙區、涪城區組織進行了預警報告演練和群眾疏散撤離演練。四川省長蔣巨峰後來在一次大會上說,“綿陽市委、市政府始終把保護群眾安全放在第一位,在疏散撤離群眾上作了大量細致周密的工作,製定了科學規劃,精心編製了預案,確保了20多萬群眾移得出、穩得住。”
也正是以唐家山堰塞湖泄洪為“分水嶺”,綿陽的災後重建開始啟動。談到災後重建,曾萬明感觸頗深。他說:開展恢複重建工作,光有一腔激情成不了事;一味蠻幹,意氣用事,甚至還要壞事。必須從實際出發、按規律辦事、抓主要矛盾,實施科學重建。
恢複重建,群眾的安居是首要任務,也是當時壓倒一切的任務。為推動群眾安居,綿陽市委市政府一再強調,要不折不扣地兌現落實救助政策;要掏出真心、付出真情、下真功夫,帶領和幫助群眾早日建起永久性住房。
半年多時間,曾萬明到重災和極重災縣市的次數不下百次,汽車跑了5萬多公裏。根據綿陽平壩、丘陵、山區的不同情況,他們提出在有條件的地區跨越過渡房、活動板房建設步驟,“三步並作兩步走”,直接開展永久性住房建設。到2008年年底,30多萬戶受災群眾就住進了寬敞明亮、安全牢固、基礎設施比較完備的新房。
綿陽災後重建工作正加快推進,作為綿陽市長,曾萬明現在思考最多、最為關注的問題則是綿陽如何抓住機遇實現可持續發展。
曾萬明介紹,通過重建,綿陽村容村貌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水平兩年相當於20年,提升了一批傳統產業,催生了一批高端產業,發展空間進一步拓展。幾條高速公路建成後,綿陽到成都隻需要半個小時,到重慶和西安隻需要兩個小時,全市的生產力布局和產業調整將著力在原地起立的同時實現發展起跳,促進經濟社會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
曾萬明感慨地說,看看今天的綿陽,再回想2008年的景象,可以說災區的變化日新月異,舊貌換了新顏。“這當中凝聚了災區群眾的辛勤勞動,凝聚了各級幹部的無私付出,更凝聚了全國人民的真情大愛。作為親曆者,我也在這場曆練中收獲了很多,意誌得到磨練,精神得到升華,我會永遠珍惜這筆‘財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