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在5。12兩周年來臨和本書即將付印之際,遠在新疆烏魯木齊的我,通過各種媒體了解到包括北川在內的綿陽市災後重建兩年來的基本情況,得知綿陽“災後重建兩年,等於跨越二十年”,心中甚為欣慰和自豪。
清明前夕,一年前(即2009年3月)才從涼山州委書記崗位上調任綿陽市委書記的吳靖平告訴首都女新聞工作者協會采訪團,5·12特大地震受災最重、傷亡人數最多的四川省綿陽市,經過近兩年的艱苦重建,已從大地震的陰影中走了出來。截止1月底,全市已開工重建項目6795個,完工5939個;到今年5月,全市1。9萬戶因災失地的農民可全麵實現有房住、有地種、能就業。
吳靖平說,在5·12特大地震中,綿陽9個縣市均不同程度受災,其中北川、安縣、平武3個縣為極重災區;全市受災人口521。7萬,直接經濟損失1689億元,受災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均占全國災區的四分之一。
他說,在黨中央、國務院和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和海內外朋友的無私援助下,綿陽市按照“三年重建任務兩年基本完成”的要求,通過全市上下的艱苦努力和援建省市的鼎力支援,全市經濟已止滑回升,2009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20。12億元,增長14。4%。
——堅持科學重建。吳靖平強調,綿陽重建堅持科學規劃、科學施工、科學管理,努力做到“不留敗筆、少留遺憾”。為做好北川新縣城建設規劃,他們邀請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擔綱技術總協調,組織召開專家谘詢、論證、評審會議超過100次,吳良鏞、周幹峙等 6位“兩院”院士參與規劃方案研討、審查。北川新縣城建設規劃項目共245個,估算投資167。5億。目前,安居房已完工3638套,首批居民將於5月入住。
——堅持和諧重建。吳靖平說,災後重建從一開始就明確民生優先,要多辦順民意、解民憂、增民利、惠民生的實事。為此,綿陽數千名幹部沉在基層,與受災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解決重建中的困難和問題。截至2月底,全市需重建農村永久性住房51。16萬戶已全部開工,完工50。5萬戶;需重建城鎮居民住房6。3萬戶,已完工4。81萬戶;需重建學校751所,已完工652所;需重建醫療衛生項目381個,已完工303個。
——堅持艱苦重建。在重建中,綿陽堅持必須、必要、節約、實用的原則,組織人員對規劃項目進行調整和完善。目前,綿陽市進入國家災後重建規劃的項目7318個,估算總投資2266。3億元。幹部群眾發揚抗震救災精神,充分發揮重建主體的作用,苦幹實幹,互幫互助,累計完成投資1393。03億元,計劃在今年9月底前完成災後重建項目和投資的85%,力爭年底完成投資90%以上、完工項目達到98%。
吳靖平書記多次提到對口援建對綿陽災後重建意義重大。他說,山東、遼寧、河北、河南四個援建省不僅給綿陽帶來了資金、項目、技術,更帶來了先進的思想理念、科學的工作方法和優良的工作作風。綿陽正和各援建省市一道,積極探討推進對口援建向對口合作轉變的長效機製,使對口輸血向幫助造血延伸。目前,四省均在綿陽建立了合作產業園區,綿陽還先後與濰坊、威海、唐山、洛陽等市結為了友好城市。
他認為,地震災難給綿陽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慘重損失,但災後重建也給綿陽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我們一定要以擊鼓奮進的士氣、跳起摸高的勇氣、順勢而為的銳氣和崛起危難的虎虎生氣,早日建成災後美好新家園,向黨和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答卷!”
兩年前(即5。12地震後的2008年5月26日)臨危受命、由成都市副市長崗位調任綿陽市代市長、現任綿陽市市長的曾萬明,在與“全國網絡媒體重返災區看民生”采訪團見麵會上,則用“自豪”兩字來描述自己的心情,並向記者們介紹了綿陽市災後重建的具體工作情況:綿陽市納入三年重建規劃項目共7318個、總投資2266。3億元,相當於綿陽1985年建市到2007年投資總和的1。5倍。目前,重建項目已開工7235個,完工6071個,完工率82。9%,完成投資1613。4億元、占總投資的71。2%。
在災後重建中,綿陽市政府始終把民生改善作為最大政治,群眾滿意作為最終標準。災後重建怎麼辦,充分尊重群眾意見,災後重建怎麼幹,群眾最有發言權。
在重建項目的投資中,“三農”投資1138。1億元,占災後重建總投資一半以上,其中農房重建投資508。9億元、占“三農”投資近一半,如此巨大的投入前所未有。災後重建使災區群眾住房條件得到根本改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老百姓住進了新房子,過上了新生活。
通過災後重建,學校、醫院這些農村以往的“短板”正在補強。災後重建中,優先考慮的是學校、醫院,建得最好、最漂亮、最牢固的是學校、醫院,紅旗飄得最高的是學校、醫院,已成為災區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單從硬件水平看,已經和城市不相上下,甚至超過城市一些地方。曾市長動情地說,綿陽農村的公共服務設施水平至少比原來跨越了20年。在做好“硬件”的同時,綿陽的“軟件”也上去了,人民的腰包都鼓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