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精妙的博物學研究(3 / 3)

比如柏樹,人所常見。《本草綱目》卻有一些有趣的記載。"萬木皆陽,而柏獨西指。柏之指西,猶針之指南也。"引寇宗奭的記載說:"予官陝西,登高望柏,千萬株皆一一西指。"(《柏·釋名》)柏有許多變種,"柏葉鬆身者,檜也,其葉尖硬,亦謂之栝;今人名圓柏,以別側柏。鬆葉柏身者,樅也。鬆檜參半者,檜柏也。峨嵋山中一種竹葉柏身者,謂之竹柏。"

又比如竹,《本草綱目》將它列入苞木類。關於竹的繁殖及所宜肥料:"根下之枝,一為雄,二為雌,雌者生筍。其根鞭喜行東南,而宜死貓,畏皂刺、油麻。"竹的病害:"六十年一花,花結實,其竹則枯。"竹的種類甚多,其中皆虛,而有實心竹出滇廣;其外皆圓,而有方竹出川蜀。交廣由吾(梧)竹長三四丈,可作屋柱。竹大至數圍,可作梁棟。可以為箭矢者,謂之矛竹、箭竹。有的可供觀賞,有的可造笛,有的可織席,有的可織布,有的可作舟。

我國古代以農立國,曆代學者重視農業研究,寫過不少農學著作,留下豐富的農業、林業知識。李時珍廣搜博采,根據研究藥物的需要,同時積累了農業、林業的大量資料。《本草綱目》雖是藥學著作,從另一角度看,它夠得上是中國16世紀農林知識的彙編。

第四、對礦物學的研究

《本草綱目》金石部,記載金石藥物137種,分金,玉,石,鹵石為4類,比如金類關於銀的提煉:"有礦中煉出者,有沙土中煉出者"。關於共生礦和植物找礦知識:"《管子》雲:上有鉛,下有銀。《地鏡圖》雲:山有蔥,下有銀"。

關於銀的種類:銀有17種,分真銀、假銀。真銀有四種天生牙,生銀坑內石縫中,狀如亂絲,色紅者上;生銀,生石礦中,成片塊,大小不定,狀如硬錫;母砂銀,生五溪丹砂穴中,色理紅光;黑鉛銀,得子母之氣。"此四種為真銀"。假銀有13種之多,又分二類,水銀銀、草砂銀、曾青銀、雄黃銀、硫黃銀等,"皆是以藥製成者"。還談到所見域外銀四種,有波斯銀、新羅銀、林邑銀、雲南銀。

關於其他藥物對銀的特殊作用。"荷葉、蕈灰能粉銀。羚羊角、烏賊魚骨、鼠尾、龜殼、生薑、地黃、慈石,倶能痩銀。羊脂、紫蘇子,皆能柔銀"。還論述了用銀器辨別毒物的問題,指出:"銀本無毒"。"今人用銀器飲食,遇毒則變黑;中毒死者,亦以銀物探視之"。

《本草綱目》金石部所列藥物中,都有關於金、銀、銅、鐵、錫、鉛等金屬的冶煉知識,雖然遠非化學分析,但對研究我國冶金科技史仍有參考價值。

鉛,又稱金公,乃五金之祖,能伏五金。"朱砂伏於鉛而死於硫,硫戀於鉛而伏於硇,鐵戀於磁而死於鉛,雄戀於鉛而死於五加。故金公變化最多,一變而成胡粉,再變而成黃丹,三變而成密陀僧,四變而成白霜。"

這些知識當然是從古代煉丹術總結而來的,卻充分揭示了鉛的各種化學變化。

《本草綱目》還論及鉛礦工人的職業病問題。指出:"鉛生山穴石間,人挾油燈,人至數裏,隨礦脈上下曲折所取之。其氣毒人,若連日不出,則皮膚萎黃,腹脹不能食,多致疾而死。"

古代注重煉丹,多與鉛打交道,故對鉛的各種變化及毒性有較深了解。這些知識都是從長期科學實驗中積累起來的。

對我國石油的發現、開采、使用的曆史,《本草綱目》也有記載。《石腦油·集解》寫道:石腦油即石油,以前名石漆、猛火油、雄黃油、硫黃油。關於它的產地寫道:"石油所出不一,出陝之肅州、鄺州、延州、延長、廣之南雄,以及緬甸者。"張華《博物誌》載,延壽縣南山產石漆,燃之極明。《酉陽雜俎》載,高奴縣有石脂,可燃燈。《昨夢錄》載,猛火油出高麗東。

李時珍說:"此數說者,皆石腦油也。"關於石油的用處,土人多以燃燈;沈括曾掃其煤作墨,光黑如漆,勝於鬆煙。段成式說,石脂可采以膏車;康譽之說,猛火油邊人用以禦敵。關於我國從明朝開始由官家開采石油的情況,李時珍寫得很明白:"國朝正德(1506:1521年)末年,嘉州開鹽井,偶得油水,可以照夜,其光加倍。沃之以水則焰彌甚,撲之以灰則滅。作雄黃氣,土人呼為雄黃油,亦曰硫黃油。近複開出數井,官司主之。此亦石油,但出於井爾。"《博物誌》為晉朝張華(232:300年)所撰,可見我國在公元3世紀已發現石漆;唐朝王冰稱它為"龍火",其特性是:"得濕而焰,遇水而燔,光焰詣天,物窮方止。"明正德末年,已由官家主持采用,比西方人於1859年首次發現石油的時間要早得多。

李時珍對古代金屬、非金屬礦物的論述,從采掘、冶煉、檢驗,明其變化,知其特性,標其有毒無毒,彙集了我國大量礦物學、冶煉學、化學知識,故《本草綱目》絕不能單純以本草學著作看待。

人類的自然知識是從生產實踐和科學實驗的實踐中不斷積累起來的。卓越的科學家取得成功的奧秘之一,就在其善於繼承古代文化遺產中的珍品,加以發揚、創造。《本草綱目》中包含的廣泛的博物學知識,以及他對古代博物學的貢獻,正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