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翰將其送往京師,趙匡胤當麵問他:“卿何不早歸朝廷,勞朕詔命?”
盧絳說:“臣受李煜厚祿,隻知事李煜,未知事陛下。”趙匡胤說:“李煜已臣事於朕,卿於草野還在等什麼?”盧絳說:“臣聞李煜歸命,但未受王爵,故臣未能歸附天朝。”據說這一番話也曾打動了趙匡胤,認為他“頗忠赤”,很有一顆赤誠的忠心,赦免了他。但在歙州被殺的龔慎儀有個侄子在政事堂見到盧絳,就用手板擊打他,並入殿上奏說:“臣叔被盧絳冤殺!”趙匡胤聞聽大怒,就來質問盧絳為何要殺龔慎儀。這時正好曹翰破宣、歙二郡時,盧絳沒有金帛賄賂,曹翰也順勢入奏說:“盧絳乃一奸賊,陛下存之,為國家日後之患矣!”
於是趙匡胤命人斬殺盧絳。盧絳呼叫道:“陛下以鐵券詔臣,恕之以不死。今以微罪一旦見殺,千古之下且彰陛下之無信!”趙匡胤說:“朕為龔慎儀殺賊而已,何負於卿!”按《續資治通鑒長編》的說法,樞密使曹彬曾上言極力保奏盧絳,說此人驍勇,國家正在用人之際,可以赦免他不死。但是趙匡胤說:“盧絳狀貌酷類侯霸榮,安可留也!”
兩種說法有異。但前說有“丹書鐵券”,自不當殺;後說就因為長得像投降大宋又背叛大宋的北漢將軍侯霸榮,就殺人,更屬不當。盧絳冤。
七、庇護親族法不公
趙匡胤的太太孝明王皇後,有個胞弟名王繼勳。最初為內殿供奉官,後來做到虎捷左右廂都虞候,領彭州防禦使。王皇後是個深明大義的女子,但這個兄弟是一個帶有精神病性質的惡人。他在西京(洛陽)做官時,曾強行購買民家子女做奴仆。這倒也罷了,更可惡的是,這些女仆稍稍有點讓他不滿意,就被殺掉。殺掉也罷了,尤為可惡的是,被他殺掉的人,還會被他吃掉!吃人,也罷了,還要“臠割”了吃,也就是一塊一塊割下肉來吃!吃人後,他倒是吐骨頭,然後用小棺材裝上死人骸骨,拋在野外。被他買來的女仆實在是比屠宰場的牛羊下場還要糟。史稱這樣的女仆,被他殺了一百多人,以至於到他門下來買賣女仆的中間人和棺材鋪的老板,要頻繁出入於他的府邸。他住在深宅大院之內,外人不曉他的酷虐殘忍。直到有一天,他府邸的圍牆坍塌,僥幸沒有死的奴婢紛紛逃出,跑到宮中來告狀,趙匡胤這才知道有這麼一個罪惡滔天的小舅子。
趙匡胤很愛他的王夫人,但這一年王夫人年紀輕輕就病死了。小舅子又惹了這麼大的禍事。老趙對他的處罰是:削奪官爵,勒歸私第,令甲士看守軟禁。不久,又下詔將其流放登州。但是還沒等他到達登州,又下詔赦免,改右監門率府副率。右監門是宮禁親兵十二衛之一,率府率是侍衛軍中負責山澤土產的官員。王繼勳那麼大的罪惡,不但沒有正法,還給官做,雖然降級使用,但那一百多冤魂如何安息?
這個王繼勳又被分到西京做官,而且再次犯法,史稱太祖還是因為王皇後的緣故,隻是對他給予了“薄責”。
王繼勳故實,是聖君管理下的經典案例。這個案例證明了:無論多麼優秀的聖君,如果沒有司法的獨立和公正,都將無可避免地存在漏洞。聖明如趙匡胤,也不例外。讚美聖君,必須看到聖君治理的有限性。
這個叫王繼勳的凶妄罪犯,直到太宗趙光義時代才被正法。趙光義將王繼勳捉來,同時還逮捕了從事女仆買賣的中間人,甚至還有一個跟王繼勳來往,也曾吃過人肉的和尚。
王繼勳仗著與皇後的戚族關係,還經常挾勢淩蔑將帥。一般人都躲開他,不與他爭。但有個大將馬仁瑀不吃他這一套。逢到他倨傲待人時,就與他奮爭對抗,甚至急眼了還捋胳膊挽袖子要揍他。王繼勳因為害怕他的勇猛,隻好略微屈讓,但是過節越來越深。有一次,老趙要到郊外“講武”
(軍事演習),兩人都受詔到郊外。他們覺得這也許是個機會,各自命令自己的部下,到時候借機滅了對方。倆人還做了準備,到市上私自買了白蠟杆,準備械鬥。老趙得到這個情報,下詔“講武”取消,還將馬仁瑀出放為外官,對王繼勳則不做任何處理。
馬仁瑀做瀛州防禦使時,他的侄子因為醉酒而誤殺平民,按律當死。但是苦主愛戴馬將軍,也知道此案是醉酒誤殺,於是來為馬仁瑀侄子求情,說是“誤殺”可以“過失傷人”論罪即可。馬仁瑀說:“我為長吏而侄子殺人,這是他恃勢恣橫,不是什麼過失。我豈敢以己之親而亂國法哉!”於是令有司“論如律”,按照律法處理。對被殺的民家,還給以布帛,由他出資為之棺斂。
在處理王繼勳的公正方麵,趙匡胤做得還不如馬仁瑀。
《太祖誓碑》
老趙有千錯萬錯,卻有一項亙古未見之德政,令大宋在本質上脫略了五代乃至曆史上的種種野蠻軍政,進入了文明世界,為中國曆史提供了了不起的政治和思想的增量貢獻,給大宋帶來了恒久的光榮。這就是《太祖誓碑》。
按宋陸遊《避暑漫抄》,關於“誓碑”的來龍去脈大略是:趙匡胤踐祚第三年,秘密鐫刻了一個石碑,立在太廟寢殿的夾壁室內,謂之“誓碑”。“誓碑”用銷金黃幔遮蔽,夾壁室門鑰封閉甚嚴。並詔敕有司:從此以後,天子歲時祭祀,及新天子即位,到太廟禮畢後,要由有司奏請恭讀“誓碑”上的誓詞。屆時,隻有一個不識字的小黃門侍者跟從,其餘的侍從一律站在遠處,不得窺見。這時,皇上要到“誓碑”前,拜跪、瞻仰、默誦,完畢,再拜,出。群臣近侍,皆不知皇上在此有何誓言。從此以後,曆代帝王都要按此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