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馬能收人心
【原文】
曹操自擊烏桓,諸將皆諫,既破敵而還,科問前諫者,眾莫知其故,人人皆懼。操皆厚賞之,曰:“孤前行,乘危以僥幸,雖得之,天所佐也,顧不可以為常。諸君之諫,萬安之計,是以相賞,後勿難言之。”魏伐吳,三征各獻計,詔問尚書傅嘏,嘏曰:“希賞徼功,先戰而後求勝,非全軍之長策也。”司馬師不從,三道擊吳,軍大敗。朝議欲貶出諸將,師曰:“我不聽公休,以至於此,此我過也,諸將何罪?”悉宥之。弟昭時為監軍,唯削昭爵。雍州刺史陳泰求敕並州,並力討胡,師從之。未集,而二郡胡以遠役遂驚反,師又謝朝士曰:“此我過也,非陳雍州之責。”是以人皆愧悅。討諸葛誕於壽春,王基始至,圍城未合,司馬昭敕基斂軍堅壁。基累求進討,詔引諸軍轉據北山。基守便宜,上疏言:“若遷移依險,人心搖蕩,於勢大損。”書奏報聽。及壽春平,昭遺基書曰:“初,議者雲雲,求移者甚眾,時未臨履,亦謂宜然。將軍深算利害,獨秉固心,上違詔命,下拒眾議,終於製敵禽賊,雖古人所述,不過是也。”然東關之敗,昭問於眾曰:“誰任其咎?”司馬王儀曰:“責在元帥。”昭怒曰:“司馬欲委罪於孤耶?”引出斬之。此為謬矣!操及師、昭之奸逆,固不待言。然用兵之際,以善推人,以惡自與,並謀兼智,其誰不歡然盡心悉力以為之用?袁紹不用田豐之計,敗於官渡,宜罪己,謝之不暇,乃曰:“吾不用豐言,卒為所笑。”竟殺之。其失國喪師,非不幸也。
【譯文】
曹操親自領兵攻打烏桓,諸將紛紛勸諫,不久,曹操擊破了烏桓,得勝歸來,仔細詢問以前有哪些人勸止過他,眾人不知他這樣做的意圖何在,人人都懷恐懼之心。曹操卻對勸止過他的人給予厚賞,並說:“我前往攻打烏桓,冒著很大的凶險僥幸成功,雖然得勝而還,這是上天相助,不能把它看成常有的事,諸君勸止於我,是為我的安全和大業著想,因此厚賞你們,使你們今後能勇於提建議。”魏國攻打東吳,三次征伐,大將和謀士紛紛獻計。天子下詔問尚書傅嘏,傅嘏說:“將士隻希望得賞徼功,先去作戰,然後才謀求取勝的方法,這不是保全軍隊的長久之策。”司馬師不聽所言,兵分三路進攻吳國,魏軍大敗而歸,朝廷的議論是要把那些主張伐吳的將領從朝中貶逐,司馬師說:“我沒有聽從傅嘏的話,以致打了敗仗,這是我的過錯,各位將領有什麼罪過呢?”全都給予寬恕。司馬師的弟弟司馬昭當時擔任監軍,隻把司馬昭的爵位削奪了。
不久,雍州刺史陳泰請求司馬師給並州下令,一起討伐胡人,司馬師采納了這一提議,隊伍還未能集中起來,而雍州、並州轄區內的胡人因要到遠方征戰感到驚恐,起來造反。司馬師又向朝廷的士大夫謝罪說:“這是我的過錯,不是陳泰的責任。”這樣人人都敬佩司馬師的雍容大度而又有自我慚愧之感。
後來,司馬昭派兵攻打壽春(今安徽壽縣)的諸葛誕,大將王基領兵剛到,還未把城池包圍起來,司馬昭就命令王基引兵堅壁。王基多次請求攻城,司馬昭才下令讓王基率領諸軍移至北山。王基根據實際情況提出建議。他上疏說:“如果把軍隊轉移到安全地帶憑險據守,人心會發生動搖,於大勢有損。”這個意見得到了司馬昭的認可。待到壽春平定以後,司馬昭在寫給王基的書信裏說:“起初,建議攻城,意見紛紛,要求把軍隊轉移的人很多,當時我未親臨前線,難於明了形勢,也認為移兵駐守為宜。王將軍計算了利害,堅持自己的主張,上違詔令,下拒眾議,而最終製服了敵人,俘獲了敵首,即使是古代深謀遠慮之士,也不過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