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後來司馬昭在東關打了敗仗,司馬昭問眾人說:“這次失敗誰應當承擔主要責任?”
司馬王儀說:“責任在元帥。”司馬昭大怒說:“你想把責任推到我的身上嗎?”把司馬王儀推到帳外殺了。這真是一種荒謬的舉動。
曹操和司馬師、司馬昭的奸詐自不必多說。但在用兵的時候,把美名好事推給別人,把惡名和責任承擔起來,集中眾人的謀略和智慧,還有誰不為自己盡心竭力呢?袁紹不聽田豐的建議,被曹操大敗於官渡,袁紹應當自己承擔失敗的責任,要向田豐謝高明之見,可是袁紹卻不是這樣,他卻說:“我未能采納田豐的建議,遭到失敗,受到他的恥笑。”竟然殺掉了田豐,袁紹喪國喪師,是咎由自取。
取蜀將帥不利
【原文】
自巴蜀通中國之後,凡割據擅命者,不過一傳再傳。而從東方舉兵臨之者,雖多以得俊,將帥輒不利,至於死貶。漢伐公孫述,大將岑彭、來歙遭刺客之禍,吳漢幾不免。魏伐劉禪,大將鄧艾、鍾會皆至族誅。唐莊宗伐王衍,招討使魏王繼岌、大將郭崇韜、康延孝皆死。國朝伐孟昶,大將王全斌、崔彥進皆不賞而受黜,十年乃複故官。
【譯文】
自巴蜀與中原溝通以後,所有割據一方、不遵中央號令的,不過一、二代就滅亡了。而從東向西領兵討伐的人,雖然大多是優秀的人物,而這些將帥的結局一般不好。有的不幸死亡,有的日後遭貶。如漢代討伐公孫述,大將岑彭、來歙遇刺身亡,吳漢也差點送命。魏國攻打劉禪,大將鄧艾、鍾會自身喪命,還誅連家族。五代後唐莊宗討伐王衍,招討使魏王李繼岌、大將郭崇韜、唐延孝都遭亡身之禍。本朝討伐孟昶,大將王全斌、崔彥進非但沒有得到獎賞,反而受到貶謫,曆時十年才官複原職。
李嶠楊再思
【原文】
李嶠、楊再思相唐中宗,皆以諛悅保位,為世所詆,然亦有可稱。武後時,嶠為給事中,來俊臣陷狄仁傑等獄,將抵死,敕嶠與大理少卿張德裕、侍禦史劉憲覆驗。德裕等內知其冤,不敢異,嶠曰:“知其枉不申,是謂見義不為者。”卒與二人列其枉。忤後旨,出為潤州司馬,然仁傑數人竟賴此獲脫。嶠此舉可謂至難,而《資治通鑒》不載。神龍初,要官闕,執政以次用其親。韋巨源秉筆,當除十人,再思得其一,試問餘授,皆諸宰相近屬。再思喟然曰:“吾等誠負天下!”巨源曰:“時當爾耳。”再思此言,自狀其短,觀過知仁,亦足稱也。
【譯文】
李嶠、楊再思在唐中宗時擔任宰相,二人都因善於阿諛獻媚取悅於皇上而保住相位,為世所譴責,然而也有可以稱道之處。武則天時,李嶠擔任給事中,來俊臣誣陷狄仁傑等人,致使狄仁傑等被逮捕下獄,將要處以死刑,武則天下旨讓李嶠與大理寺少卿張德裕、侍禦史劉憲複審。張德裕等心中知道狄仁傑冤枉,但又不敢提出異議,李嶠說:“知道狄仁傑蒙冤而不替他申辯,這是見義不為的人。”終於與張德裕、劉憲共同提出了狄仁傑的冤枉之處。因違背了武則天的旨意,李嶠被貶為潤州(今江蘇鎮江)司馬,然而狄仁傑等人因此得到了解脫。
李嶠這一舉動可說是很難的事,而《資治通鑒》卻沒有記載。唐中宗神龍初年,朝中的重要官職,執政大臣依次安置自己的親屬。大臣韋巨源執筆起草任命官員的文告,應當任命十人,楊再思就是其中的一個,他試探著問其他九人都是什麼樣的人。回答是:都是宰相的親屬。楊再思歎息說:“我們真是對不起天下人。”韋巨源說:“當時的事情隻能這樣辦。”楊再思所說的這番話,自己道出了自己的短處,這叫做看見了錯誤,才知道什麼叫仁義,他的這一舉動也是值得稱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