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用疊語
【原文】
《公羊傳》書楚子圍宋,宋人及楚人平事,幾四百字。其稱“司馬子反”者八,又再曰“將去而歸爾”,“然後而歸爾”,“然後歸爾”,“臣請歸爾”,“吾亦從子而歸爾”。又三書“軍有七日之糧爾”,凡九用“爾”字,然不覺其煩。
【譯文】
《公羊傳》記述楚人圍宋,宋人與楚人約盟使戰事平息,總共不過四百字的記述。其文有八次提及“司馬子反”四個字,又一再用“將去而歸爾”,“然後而歸爾”,“然後歸爾”,“臣請歸爾”,“吾亦從子而歸爾”。又三次寫道“軍有七日之糧爾”,總共九次使用了“爾”字,然而閱讀之時,並無厭煩之感。
文書誤一字
【原文】
文書一字之誤,有絕係利害者,予親經其三焉,至今思之,猶為汗下。乾道二年冬,蒙恩召還,過三衢,郡守何德輔問奏對用幾劄,因出草稿示之,其一乞蠲減鄱陽歲貢誕節金千兩事,言此貢不知起於何時,或雲藝祖初下江南,郡庫適有金,守臣取以獻長春節,遂為故事。誤書“長春”為“萬春”,乃金主褒節名也。德輔讀之,指以相告,予悚然麵發赤,亟改之。三年,以侍講講《毛詩》,作發題,引孔子於《論語》中說《詩》處雲:“不學《詩》,無以言。”誤書“言”為“立”,已寫進讀正本,經筵吏袁顯忠曰:“恐是言字。”予愧謝之。淳熙十三年在翰苑,作《賜安南國曆日詔》雲:“茲履夏正,載頒漢朔。”書“夏正”為“周正”,院吏以呈宰執,周益公見而摘其誤,吏還以告,蓋語順意同,一時不自覺也。
【譯文】
文書中的一字之誤,有重大的利害關係,我親身經曆過三件這樣的事,如今回想起來,仍不免渾身直冒冷汗。第一次是在孝宗乾道二年的冬天,承蒙皇恩召我回京,路過浙江衢縣,郡守何德輔問我奏對時用幾個劄子。我出示草稿讓他看,其中一個劄子是請求蠲免鄱陽地區每年向朝廷貢獻的生日禮黃金千兩的事,劄子中說這項歲貢不知開始於何時,有的說是我朝太祖第一次下江南時,郡庫裏正好有黃金,守臣把這些黃金取出,作為皇上生日長春節的賀禮獻上,於是以後就成為了一項製度。我誤將“長春”寫成了“萬春”,而萬春節則是金朝皇帝完顏褒生日名稱。何德輔讀完後,用手指著“萬春”二字告訴我說應是長春而非萬春,我大吃一驚,頓時麵紅耳赤,馬上改了過來。第二次是在乾道三年,我擔任侍講,給皇上講解《毛詩》,講稿中引用了孔子《論語》中談到學習《詩經》的一句話:“不學《詩》,無以言。”誤把“言”字寫成“立”字,並且在進讀的正本中也是這樣寫的,經筵吏袁顯忠讀後對我說:立字恐怕是言字之誤,我感到很慚愧,並向他深表謝意。第三次是在孝宗淳熙十三年,當時,我任職於翰林院,起草《賜安南國曆日詔》,詔書中說:“茲履夏正,載頒漢朔。”我把“夏正”寫成了“周正”,院吏把詔書呈給了宰相。周益公(周必大)看後,指出了這一錯誤,院吏回來告訴了我。出現這一錯誤,大概是因為語言通順、意思類同,一時疏忽而未能察覺。
曆代史本末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