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卷八(十七則)(3)(1 / 3)

古者世有史官,其著見於今,則自《堯》、《舜》二典。始,周之諸侯各有國史,孔子因魯史記而作《春秋》,左氏為之傳,《鄭誌》、《宋誌》、晉齊太史、南史氏之事皆見焉。更纂異同以為《國語》。漢司馬談自以其先周室之太史,有述作之意,傳其子遷,紬金匱石室之書,罔羅天下放失舊聞,述黃帝以來至於元狩,馳騁古今,上下數千載間,變編年之體為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凡百三十篇。而十篇有錄無書,元、成之間,褚先生補缺,作《武帝紀》、《三王世家》、《龜策》、《日者列傳》,張晏以為言辭鄙陋,今雜於書中。而《藝文誌》有馮商續太史公七篇,則泯沒不見。司馬之書既出,後世雖有作者,不能少紊其規製。班彪、固父子,以為漢紹堯運建帝業,而六世史臣,追述功德,私作本紀,編於百王之末,廁於秦、項之列。故采纂前紀,綴輯舊聞,以述《漢書》,起於高祖,終於王莽之誅,大抵仍司馬氏,第更八書為十誌,而無世家,凡百卷。固死,其書未能全,女弟昭續成之,是為《前漢書》。荀悅《漢紀》則續所論著者也。後漢之事,初命儒臣著述於東觀,謂之《漢紀》。其後有袁宏紀,張璠、薛瑩、謝承、華嶠、袁山鬆、劉義慶、謝沈皆有書。宋範曄刪采為十紀、八十列傳,是為《後漢書》,而張璠以下諸家盡廢,其誌則劉昭所補也。三國雜史至多,有王沈《魏書》、元行衝《魏典》、魚豢《典略》、張勃《吳錄》、韋昭《吳書》、孫盛《魏春秋》、司馬彪《九州春秋》、丘悅《三國典略》、吳半千《三國春秋》、虞溥《江表傳》,今唯以陳壽書為定,是為《三國誌》。《晉書》則有王隱、虞預、謝靈運、臧榮緒、孫綽、幹寶諸家,唐太宗詔房喬、褚遂良等修定為百三十卷,以四論太宗所作,故總名之曰“禦撰”,是為《晉書》,至今用之。南北兩朝各四代,而僭偽之國十數,其書尤多,如徐爰、孫嚴、王智深、顧野王、魏澹、張大素、李德林之正史,皆不傳。今之存者,沈約《宋書》、蕭子顯《齊書》、姚思廉《梁》《陳書》、魏收《魏書》、李百藥《北齊書》、令狐德棻《周書》、魏鄭公《隋書》。其它國則有和包《漢趙紀》、田融《趙石記》、範亨《燕書》、王景暉《南燕錄》、高閭《燕誌》、劉昞《涼書》、裴景仁《秦記》、崔鴻《十六國春秋》、蕭方武敏之《三十國春秋》。李太師延壽父子悉取為《南史》八十卷,《北史》百卷。今沈約以下八史雖存,而李氏之書獨行,是為《南北史》。唐自高祖至於武宗,有《實錄》,後唐修為書,劉煦所上者是已,而猥雜無統。國朝慶曆中,複詔刊修,曆十七年而成,歐陽文忠公主紀、表、誌,宋景文公主傳,今行於世。梁、唐、晉、漢、周謂之五代,國初監修國史薛居正提舉上之。其後歐陽芟為《新書》,故唐、五代史各有舊新之目。凡十七代,本末如此,稚兒數以為問,故詳記之。

【譯文】

自古以來,每一朝代都設有史官,所修史書至今仍然可見。最早的有《堯典》和《舜典》。西周分封諸侯,從這時候開始,各諸侯國都有自己的國史。孔子根據魯國史官的記載而編成《春秋》一書,左丘明為這部書作傳,稱為《左傳》,《鄭誌》、《宋誌》、晉齊史官、南史氏的事跡,在這部書裏都有記載。左丘明又依據各國史官記載的異同,加以整理,寫成《國語》一書。西漢的司馬談自認其先人是周王室的太史官,有作史書的誌向,並將這一誌向傳授給了兒子司馬遷。司馬遷依據漢代國家史館的藏書,搜集天下的舊聞遺事,記述了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的曆史事件,縱橫古今,上下數千年。變原有的編年體史書為紀傳體。計有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共有一百三十篇。其中有十篇隻有目錄,沒有具體內容。至漢元帝和成帝時,褚少孫將缺文補充。他補寫的是《武帝紀》、《三王世家》、《龜策列傳》、《日者列傳》。張晏認為這些補缺文章言詞鄙陋,混雜於書中。而《漢書·藝文誌》記載有馮商續司馬遷《史記》撰文七篇,但全都失傳不存。司馬遷的《史記》問世以後,後世雖然也有人為其增補缺文,卻都未曾紊亂《史記》這部史學著作的體例。東漢時期,班彪、班固父子認為漢代是直接繼承唐堯的體統而建立帝業的,國家史館的六代史官為了追述先人的功德,私自作本紀,將漢代帝王編排在百王的末尾,與秦皇、項羽並列在一起。所以班固就采集前人的有關著述,整理和收錄舊聞,寫成《漢書》,記事上起漢高祖,下至王莽敗亡。大體上沿用了司馬遷《史記》的體例,略有變動,將八書改為十誌,去掉世家,共一百卷。班固死時,《漢書》還未能全部完成,他的妹妹班昭將書續完,這就是《前漢書》。此外,荀悅所寫的《漢紀》一書,是為續《漢書》而撰的一部著作。後漢即東漢的曆史,起初命儒臣著述於東觀,稱之為《漢紀》。自此以後,成書的還有袁宏所撰的《漢紀》,張、薛瑩、謝承、華嶠、袁山鬆、劉義慶、謝沈都有著述。南朝劉宋時期的範曄對這些史書進行精心刪改,寫成本紀十篇,列傳八十篇,定名為《後漢書》。此後,張以下各家的著述不再傳世而全部失散。《後漢書》中的《誌》,是劉昭增補的。有關三國時期的雜史很多,如王沈的《魏書》、元行衝的《魏典》、魚豢的《典略》、張勃的《吳錄》、韋昭的《吳書》、孫盛的《魏春秋》、司馬彪的《九州春秋》、丘悅的《三國典略》、吳半千的《三國春秋》、虞溥的《江表傳》。今天隻以陳壽的《三國誌》為國史。《晉書》則有王隱、虞預、謝靈運、臧榮緒、孫綽、幹寶等諸家的著述。唐太宗指令房玄齡、褚遂良等參照上述諸家的著述進行修定,成書一百三十卷,因書中有四篇評論是唐太宗所撰寫,所以該書題名為“禦撰”,也就是流傳至今的《晉書》。南朝和北朝各有四個朝代,而那些篡權而立的小國又有十幾個,有關這一時期的史書特多。如徐爰、孫嚴、王智深、顧野王、魏澹、張大素、李德林主修的正史。不知何故,未曾流傳下來。今天能見到的有:沈約的《宋書》、蕭子顯的《齊書》、姚思廉的《梁》、《陳書》、魏收的《魏書》、李百藥的《北齊書》、令狐德的《周書》、魏征的《隋書》。其他小國的史書則有:和包的《漢趙紀》、田融的《趙石記》、範亨的《燕書》、王景暉的《南燕錄》、高閭的《燕誌》、劉日丙的《涼書》、裴景仁的《秦記》、崔鴻的《十六國春秋》、蕭方和武敏之的《三十國春秋》。李延壽父子對上述著作精心采摘,寫成《南史》八十卷,《北史》一百卷。而今沈約、蕭子顯、姚思廉、魏收、李百藥、令狐德等八家的著作雖然存在,但隻有李延壽父子的《南史》和《北史》廣為流傳。唐朝自高祖至武宗,曆代都有《實錄》。五代後唐時組織編修唐史,這就是劉煦題名進呈的《舊唐書》,內容龐雜,沒有係統。宋仁宗慶曆年間,下詔重修唐書,曆時十七年而成書,由歐陽修負責撰寫本紀、表、誌部分,宋祁撰寫列傳部分。這就是流行於世的《新唐書》。唐亡之後,北方先後經曆梁、唐、晉、漢、周五個朝代的更替,史稱五代。本朝初年,監修國史提舉官薛居正主持編修五代史,成書後進呈,這就是《舊五代史》。其後歐陽修進行修訂,成書後,取名為《新五代史》。所以《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