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中世界(王晉康)(1 / 3)

0英國小幽默:

喬治問英國《鏡報》主編:主編先生,《鏡報》的名字是什麼含意?

主編(把喬治拉到一麵鏡子前):先生,請看吧,《鏡報》將客觀地向讀者描述一個完全真實的世界,就像你和鏡中人一樣。

喬治(向鏡中人伸出右手):噢,主編先生,的確完全真實,除了一點――這位先生用左手握手。

1《鏡報》記者米若2004年5月6日報道:韓日隧道開通10周年紀念

今天是韓日海底隧道通車十周年記念。韓朝聯邦、日本、中國、俄國政要齊集釜山舉行慶祝。9點整,日本國總理大泉一郎乘汽車到達隧道韓國一側出口,在此等候的三國總理上前與他熱烈握手。四位總理隨即發表了熱情的講話,盛讚韓日海底隧道是裏程碑式的成就,標誌著東北亞國家更加緊密的經濟合作和政治融合。

小資料:韓日海底隧道,又稱海峽隧道或亞洲隧道,是一條連接日本諸島與朝鮮半島的隧道,1994年5月6日開通。隧道橫跨朝鮮海峽(對馬海峽),使由日本往返亞洲大陸的時間大大縮短。隧道長度240千米,為世界第一隧道。海底長度200千米。火車單程需150分鍾。隧道分兩層,上層為公路隧道,下層為火車隧道。

隧道由東北亞國際隧道技術公司經營。因為隧道建造費用極高,債務沉重,10年後仍為負債經營。但其窘迫的經濟狀況並不能影響周邊四國政府和民眾的熱情,所以也有人戲稱這是一個“政治隧道”。(注一)

2《鏡報》2004年5月6日專欄文章(作者:鏡報高級記者米若):從韓日隧道看英法隧道

韓日隧道已經開通10周年,周邊國家從該隧道中獲得極大的利益,包括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還包括一個可能更為重要的東西――友誼。相比之下,英法海底隧道立項已經20多年,至今仍是紙上談兵。造成這樣的拖延,既不是經濟也不是技術原因,在這兩方麵,歐洲並不遜於亞洲。

有人開玩笑說,拖延原因在於英法的世仇。人人都知道一個笑話:在法國,落水後千萬不能用英語喊救命。其實,這並不是玩笑而是政治現實,隻需把笑話的主角換一個角色即可――德國。英國議會屢次否決該隧道的建設,就是因為這樣一個不願公開承認的原因:害怕某一天,佩帶著納粹袖章、滿腦袋納粹狂熱的德國大軍會通過該隧道長驅直入,那時,恐怕連敦克爾克大潰敗之後的喘息機會也不可再得。

目前,德國和周邊國家維持著親密的合作,但彬彬有禮的外交辭令掩蓋不住內心的疑懼。德意誌真是一個非常、非常奇怪的民族,對某些曆史事件似乎患有集體失憶,而對另一些曆史事件則牢牢銘刻於心。比如對於遭美軍原子彈轟炸的德累斯頓,每年8月5日夜,德國要進行全國性的悼念:燭光集會,在河裏放紙船,報紙電台上的文章連篇累牘,營造出全民族的悲情氣氛。當然,我們不會指責這些,誰不同情原子彈的受害者呢;問題是事情的另一麵,德國人對於奧斯威辛集中營、布痕瓦爾德集中營、慰安婦、細菌部隊、三光政策、列寧格勒(聖彼得堡)大屠殺等本國犯下的殘暴罪行,則采取非常漠然的態度,甚至努力從教科書中刪去這些名詞。(注二)

我們不幸有了這樣一個乖張的鄰居,注定我們睡覺時永遠背不安席。曆史學家評論,之所以造成今日這種局麵,除了德國人的民族性之外,美國也有難辭之咎。二戰結束時,他們忙於扶植德國作為對抗共產主義的橋頭堡,因而未能從政治上徹底清算納粹主義。而且山姆大叔至今也不準備管這些閑事,原因很簡單:德國對美國的忠誠無人可以比肩,在伊拉克戰爭中德國是派兵最多的西方盟國之一。

韓日隧道10周年將緊連著亞盟成立8周年。如今,亞盟已經是全世界第一大經濟共同體,其貨幣亞元隱然有取代美元之勢。即使超級大國美國,也不得不時刻注意亞盟的神色,因為當這幾個國家用一個聲音說話時(目前還不能完全做到),他們的聲音足以讓政治之河改道。(注三)

什麼時候歐洲人才能像亞洲人那樣?由於德國民族中潛行的軍國主義幽靈,以及這個幽靈在周邊國家所造成的裂隙,恐怕至少20年內歐盟不會成為現實。相互猜疑、政治謾罵、暗中的軍備競賽等還將與我們為伴。歐洲人隻有豔羨地看著亞洲人的進步,然後關起門,來一聲沉重的歎息。

3《鏡報》記者米若2005年3月21日報道:安理會改革方案正式公布

美國東部時間3月21日上午,聯合國秘書長安北關於聯合國改革的報告出台,報告標題為:《更大的自由:為所有人的發展、安全和人權》。這份60多頁的報告可謂安北的嘔心瀝血之作,內容涉及發展、安全、人權和聯合國改革等幾十條建議。它一旦實施,將是聯合國成立60年來最大規模的改革。鑒於此次改革直接關係到哪些國家能進入安理會,各國非常重視,並已做好準備來打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報告主要內容之一是安理會改革方案。安北的第一方案是增加6個沒有否決權的常任理事國和3個兩年期的非常任理事國;第二方案是不增加常任理事國,而增加8個四年期可連任的理事國和一個兩年期的非常任理事國。其共同點是安理會都擴大到24個成員國,歐洲、美洲、非洲和亞太四大地區各6席,關於否決權問題,安北表示已經不再考慮,因為不給新增成員國否決權已是絕大多數國家的共識。

此外,安北呼籲在9月舉行聯合國首腦會議時一攬子批準其改革方案,他警告一些國家“不要將改革方案當成菜單,有選擇地對待其中的條款。”

4《鏡報》記者米若2005年3月31日報道:四國“入常”聯盟成立

關於聯合國新增常任理事國的爭奪戰已經拉開帷幕,最有可能入常的四個大國:日本、巴西、印度和德國的常駐聯合國代表於31日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對麵的千年飯店舉行集會,要求增加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並呼籲用大會表決辦法來解決安理會擴大問題。

德國常駐聯合國代表普洛伊格在集會上宣讀的四國聯合聲明說,絕大多數聯合國會員國認為安理會迫切需要改革,以便更好地反映當今世界的政治現實。安理會應同時增加常任理事國和非常任理事國,新增的常任理事國應包括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擴大後的安理會應包括那些願意並有能力在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方麵承擔重大責任的國家。

四國聲明建議安理會的擴大分3步走:先在今年夏季結束前由聯大通過框架決議,然後挑選新的常任理事國,最後就修改《聯合國憲章》通過決議。

四國在決議草案中說,新的常任理事國應與現任常任理事國承擔同樣的責任和義務,但否決權問題不應成為安理會改革的障礙。

此前,意大利等無望進入常任理事國的國家準備於4月12日舉行集會,極力推行“準常任理事國”方案。據悉,德國等國是在獲悉上述行動後決定搶先采取行動的。

5《鏡報》記者米若2005年3月21日報道:安北支持德國入常,德國誌在必得

德國對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誌在必得。據認為,德國此次“入常”有很大勝算。首先是德國的經濟實力,二戰後,德國在一片廢墟上建成了現代工業體係,目前GDP居世界第二位。近年來,德國憑借其經濟實力,對發展中國家大力援助,因而在被稱為“聯合國大票庫”的非洲等地廣結人緣,據稱已獲得超過128票讚成票,超過所需的三分之二票數。其交納的聯合國會費也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

德國“入常”已經得到聯合國秘書長安北的首肯。3月21日,即公布聯合國改革方案的當天,安北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明確指出:像德國這樣的國家,完全有條件代表歐洲成為常任理事國。作為聯合國秘書長,他在沒有至少征得5個常任理事國一致同意的情況下即作事前表態,而且在德、日、印、巴四國中單單點了德國的名,這種做法是異乎尋常的。德國的入常行動因此大受鼓舞。(注四)

6《鏡報》記者米若2005年4月3日報道:德國首相羅施德再次參拜“戰歿者神社”,神社設希特勒靈位

2005年4月3號,德國首相羅施德參拜“戰歿者神社”。身著燕尾服的羅施德來到戰歿者神社的門口,脫下皮鞋進去,10分鍾後從神社的入口出來,據稱已經完成了參拜,然後在警衛的護衛下離去。這是羅施德首相第四次參拜。現場有少數反對首相參拜的民間人士進行抗議,但更多的是支持參拜的右翼人士,他們用宣傳車呼喊著支持口號,並極力敦促德國總統也盡早加入參拜行列。

對“戰歿者神社”的參拜是一個非常敏感的政治問題,因為其中也供奉著二戰甲級戰犯希特勒、希姆萊、戈培爾,及一些德國將軍如隆美爾等的靈位。每次德國官員的參拜都會在周邊國家激起抗議的浪潮。

德國首相羅施德日前表示,他對戰歿者神社“供奉甲級戰犯沒有抵觸感”,盡管“其他國家對此說三道四”,但他絲毫不想改變迄今的想法,而且“必須讓”這些國家“理解”。他呼籲周邊國家“以寬容的心態對待所有戰死者,不要刻意渲染對死人的仇恨,這不符合基督教的教義。”

德新社今天播發了羅施德就甲級戰犯問題答記者問的概要。

――在參拜戰歿者神社時,其中供奉的甲級戰犯會不會造成麻煩?

“我完全不在乎這一點。對於這些為數眾多的陣亡者,我將一如既往地表示哀悼、敬意和感謝,因為今天的和平與繁榮正是建立在他們寶貴的犧牲之上的,並且我們決不能再次發動戰爭,這種心情是不會改變的。作為後人我們也時刻不能忘卻。這是對全體陣亡者而言的。”

――俄國和以色列能否理解?

“必須讓他們理解。因為這是德國的文化和傳統。至於俄國、以色列的人們,無論哪個國家的人,我也絕不會對他們向本國陣亡者表達敬意的方式說三道四。”

――甲級戰犯同普通的陣亡者有什麼區別?

“我不在乎有何區別。因為我並不感到眾多戰爭陣亡者中有特定的人存在。無論是怎樣的戰爭,對於所有不得不為國捐軀的陣亡者,我都會表示敬意和感謝。”

7背景資料戰歿者神社及德國政要的參拜

戰歿者神社建在德國原首都波恩,占地近10萬平方米,原稱“波恩招魂社”,建於1869年。係為一次世界大戰中死去的官兵"招魂"而建,1879年改稱現名。

德國的神社是神道教祭祀神靈的所在,神道教認為“山川草木皆為神”。戰歿者神社與一般神社不同,它的祭祀對象隻限於死在戰場上的軍人。德皇威廉時代,德國人把德皇崇拜與神社信仰一體化,神道變為"國家神道",戰歿者神社逐漸取得了國家神社的顯赫地位,變成由國家管理的、超宗教的祭祀活動場所。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德國法西斯勢力最為猖獗的時期,參拜神社不是宗教行為,而是狂熱分子表示效忠的例行方式。戰歿者神社裏供奉著246萬多亡靈,其中有210萬死於二戰。1978年,戰歿者神社利用舉行秋祭的機會,把希特勒、希姆萊、戈培爾等14名二戰甲級戰犯的亡靈,以“國家殉難者”的名義偷偷弄進戰歿者神社。從此,參拜戰歿者神社和為戰犯招魂密切相關。

對戰歿者神社的參拜原是民間行為。近10年來,由於德國經濟處於長期衰退中,德國民族主義情緒成反比地發展,民眾中普遍要求修改該國的和平憲法,結束戰敗國狀態,成為與其經濟實力相適應的世界政治大國。伊戰期間,德國積極向伊拉克派兵,正是想借機打破“和平憲法”中向國外派兵的禁忌,從而成為軍事大國。德國原來堅持和平主義的反對黨社民黨急劇衰落,已經不能有效製約德國國會中的極右分子。在被稱為“政壇怪人”的羅施德上台之後,為了迎合民族沙文主義的選民,鞏固選票,公然宣稱要“永遠”參拜神社,他的行為反過來又對社會的右傾化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注五)

8《鏡報》記者米若2005年4月4日報道:首相參拜在周邊國家激起抗議

正如預料,德國首相羅施德對戰歿者神社的參拜激起了俄國、波蘭、以色列等國的強烈抗議。俄國宣布推遲羅施德首相的訪俄計劃,兩國高層外交接觸暫時中斷。波蘭和以色列民眾昨天在德國駐所在國大使館前舉行了示威。

來自俄國、以色列、捷克等11個國家的87個非政府組織在人權大會期間向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路易絲?阿伯遞交了一份聯合聲明,反對德國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9《鏡報》記者米若2005年4月4日報道:德國某地方議會設置“蘇台德日”,三名捷克青年斷指抗議

1938年,希特勒借口蘇台德地區的居民多為德意誌族,要求割讓該地區。英法等國犧牲弱國利益,迫使捷克接受慕尼黑協定,將該地區割讓給德國。二戰後,捷克收回蘇台德地區,根據當時總統貝奈斯的法令,將該地區280萬德意誌族居民遣返德國和奧地利,並沒收其全部土地和財產。去年初,德國議員認為民主國家的價值觀不能夠容忍驅逐行徑,要求捷克政府必須公開宣布廢除“貝奈斯法令”。6月19日捷克政府發表申明,承認驅逐蘇台德人的做法不適當,並為當年的做法道歉。

但德國極右勢力並不滿足,近日進一步提出對該地區的主權要求,他們聲言:蘇台德地區本來就是德國的神聖領土,當年迫使捷克割讓隻是“主權回歸”,二戰後捷克收回該地區才是“恃強淩弱”,是在德國戰敗的特殊時代環境下的霸權行為。德國某地方議會昨天正式設置“蘇台德日”,以啟動收回本國領土的行動。不少右翼組織要求在教科書修改中納入“蘇台德是德國固有領土”的內容。

德國地方議會的舉動在捷克民眾中激起憤怒的抗議,昨天三名捷克青年在德駐捷大使館前切斷小指,要求德大使將斷指帶回國內,以表達捷克民眾決不放棄領土的決心。(注六)

10《鏡報》記者米若2005年4月5日報道:千萬網民簽名反對德國“入常”

俄國、波蘭、以色列、捷克等國各大網站及海外網站連日來掀起了簽名反對德國入常的活動,截止4月5日,各網站上的簽名人數已經超過2500萬,遠遠超過了原來預計的100萬人。這個活動是在兩周前發起的,很快在上述國家盛行。

聯合國秘書長安北3月21日在宣布聯合國改革藍圖時說:安理會應該“讓那些在資金、軍事和外交方麵對聯合國貢獻最大的國家更多地參與決策。”德國是在資金方麵對聯合國貢獻最大的國家之一,但這次活動的發起者之一、總部設在特拉維夫的世界二戰史實維護會說:德國沒有為過去的殘暴行為道歉,因此,“國際社會不可以也不應當以保證和維護世界和平與正義之安理會常任席位授予德國這種國家。”“安理會並不是公司董事會,以金錢來決定席位。”

11《鏡報》記者米若2005年4月6日報道:亞盟國家全力推舉日本、印度“入常”

各亞盟國家,包括中國、韓朝聯邦、巴基斯坦、印尼等近日發表聯合聲明,全力推舉日本和印度兩國,代表亞洲進入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有一些國家曾經態度遊移,如印度的世仇巴基斯坦,但經過協商,最終確定了亞盟的統一立場。這與德國“入常”所遭到的強烈反對形成鮮明的對比。

其中日本也是二戰軸心國的主要成員,在亞洲挑起了殘暴血腥的東亞聖戰,對東亞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災難。據統計,二戰中僅中國死亡人數為1800萬,其中軍人為148萬,財產損失6000億美元;日本本身也遭受重大損失,死亡300萬,其中軍人185萬。但二戰後日本深刻地反省了二戰中的罪行,作家三島由紀夫曾以日本人特有的思辨口吻和深刻性,沉痛地說:"在一個民族的生命中可能會出現這樣一個階段,在這階段中,贖罪是唯一可能的態度,從而是這個民族的曆史行為。"(注十一)

戰後日本為向緬甸賠償720億日元,向菲律賓賠償1980億日元,向印尼賠償803億日元,向南越賠償140.4億日元,韓國和中國相繼放棄對日索賠權後,日本向韓國提供了無償及有償援助5億美元,向中國提供了低息優惠日元貨款累計29504億日元,折合

182億美元。尤其難得的是,35年前,即1970年12月7日,日本總理大泉正夫,即現任日本總理大泉一郎的父親,在南京大屠殺記念館為被害者下跪,在中國民眾中激起強烈的反響。

大泉正夫本人在二戰中毫無汙點,他是一位堅強的反軍國主義的鬥士,當時曾被開除日本國籍,並遭追捕,被迫亡命國外,戰後才得返回祖國。他1970年在訪華過程中,發現演奏日本國歌時,在場的中國人都流露出強烈憤激的表情。他深知東亞戰爭在中國民眾心中刻下的傷痕,決心以日本人的主動行動抹平它,於是有了這世紀性的一跪。在眾多攝像機和閃光燈前,他的下跪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連東道國陪訪人員都瞠目結舌。在場的中國人感動得落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