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師說》,曆來有不同的分析評價。從教育思想發展的曆史來看,《師說》在理論上是具有新意的。
1·《師說》由“人非生而知之者”出發,肯定“學者必有師”
在唐代中期“不聞有師”的社會條件下,這種觀點是有重要意義的。“人非生而知之者”的論點,直接否定“生而知之”,與儒家傳統思想有出入。儒家的祖師孔丘認為“生而知之者上也”,孟軻進一步發揮了這種生而知之的思想,認為聖人是先知先覺者,可以不學而能,不慮而知。曆史上唯物主義的思想家,曾對這種唯心主義先驗論思想進行鬥爭。東漢的王符就認為“雖有至聖,不生而智,雖有至材,不生而能”,所以,“人不可不就師”韓愈受王符等人的思想影響,再結合自己對社會普遍觀察的結果,得出了“人非生而知之者”
王符《潛夫論讚學》。
的論點,否定了“生而知之”,強調了後天學習的重要性,從而使“學者必有師”這個觀點有了充分牢靠的理論依據。就這一點來看,《師說》在認識論上靠向唯物主義,與韓愈自身的唯心主義世界觀相矛盾。既然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人都有不知道的事情,人人就都有學習的必要。如果有疑難而不肯學習,疑難就會長期存在,不會自行解決。所以人必須學習,一定要有教師指導,教師是人類社會一種必不可少的工作。
·《師說》提出“傳道、授業、解惑”是教師的其本任務自古以來,關於教師工作任務的言論和事例不少,如孔丘,他以教師為職業,教訓學生們要“篤信好學,守死善道”,他對學生傳授《詩》、《書》、《禮》、《樂》,回答了學生們提出的許多問題,雖然他沒有具體規定教師的任務,但他實際上是在做傳道、授業、解惑的工作;荀況曾說:“師者,所以正禮也。”師長是弟子們學禮的準則;漢代揚雄曾說:“師者,人之模範也。”他們雖然做了教師工作或從某一方麵提出教師的任務,但還沒有一個比較全麵概括的定義。韓愈總結了以往教師工作經驗,在《師說》中提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他規定教師工作的三項任務,都有它特定的時代的階級的內容。所謂“傳道”,是《原道》一文中所論述的儒家的仁義之道,要求按儒家仁義之道去修養,以達到治國平天下的目的。所謂“受業”,是儒學的“六藝經傳”與古文。所謂“解惑”是解決學“道”與“業”過程中的疑問。三項任務中,最主要的是“傳道”,“授業”和“解惑”都要貫串“傳道”,為“傳道”服務,這就規定了教師實際的政治作用是為封建統治服務。在曆史上韓愈首先提出教師的基本任務是“傳道、授業、解惑”,他的文字表述比較概括,比較明確,有主有次,一經《論語泰伯》。
《荀子修身》。
《法言學行》。
5他提出,流傳為共知的名言,也為以後的教師所接受。韓愈這個觀點,強調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它的影響延續到現代。
3·《師說》提出以“道”為求師的標準,主張“學無常師”
目的是為學“道”,辦法是“學無常師”,這種教育思想有曆史淵源。《尚書鹹有一德》已有“德無常師,主善為師”的主張,有善德的人,即以之為師。孔丘提出“就有道而正焉”,也是主張學無常師。其弟子子貢曾說:“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這就較具體地說明學無常師的主張。但這種思想,到了科舉盛行文學風靡的唐代,已被人拋棄了,不再以“道”為求師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