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說》是韓愈的一篇重要教育論著,多數研究者認為是在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年)寫成並公開發表的。從文章表麵看,似乎是應弟子李蟠的要求而寫的贈文,但實際上它不是一般的隨意發表議論的作品。他對來學古文的弟子特別強調師道,而不談如何學習古文如何寫古文,這是有客觀社會原因的。
韓愈為維護封建中央集權製度,積極倡導複興儒學和推動古文運動。要做好這兩件重大的事,除了大力開展宣傳之外,還要彙集誌同道合之士,共同努力,形成有力量的社會運動,衝破舊思想的障礙。
在封建專製製度下,不能有什麼團體,而師弟子關係比較適合於思想聯係。當時沒有師弟子密切聯係的社會風氣,要形成一種新的社會風氣,需要有人帶頭,敢以“師”為職,以“傳道”為任,開展“傳道授業”的宣傳教育活動;還要製造新的社會輿論,從理論上來肯定教師是人類社會的必要工作,教師的職責首要的是“傳道”,改變人們的舊觀念。
韓愈從9歲在汴州任觀察推官開始接受學生,到35歲任四門4博士接受更多的學生,前後六年的教育活動,引起社會較大的反響,有部分人積極讚成,而更多的人則激烈反對。讚成與反對的焦點,集中在師道問題上。社會運動要繼續前進,就需要解決思想理論上這個關鍵問題。他反複思之,議論不能不發,於是抓住對學生贈文的機會,寫了《師說》,公開發表了議論。
在教育領域思想鬥爭中,《師說》提出的新觀點,對當時士大夫的舊思想舊習氣是一次極大的衝擊。由於唐王朝建立以來,宗教勢力有所膨脹,儒學地位不高,社會影響削弱,儒學的師道觀念已淡化。
再由於科舉製度盛行之後,士人依靠文學來爭名位,文學的重要性超過經學,學風和思想觀念都發生變化,“文士撰文,惟恐不自己出”,競相顯示才能,不以師傳為榮,而以求師為恥,當時學校雖有傳經博士,科舉雖有明經之科,但無人以“傳道”之師自任。韓愈感歎說:
“自漢氏以來,師道日微,然猶時有授經傳業者,及於今則無聞矣。”
當時知識分子中普遍的風氣是“恥學於師”,根本不承認師弟子關係,“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雲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不承認師弟子關係,主要是由於考慮社會地位關係問題。不打破這種頑固的舊思想勢力,複興儒學運動、開展古文運動都要受到阻礙。韓愈挺身而出,敢於為師,凡是來向他請教的,他都不拒絕,“來者則接之”。他說:“人之來者,雖其心異於生,其於我也皆有意焉。君子之於人,無不欲其入於善,寧有不可告而告之,孰有可進而不進也。言辭之不答,禮貌之不稱,雖孔子不得行於互鄉,宜乎餘之不為也。苟來者吾斯進之而已矣,烏待其禮逾而情過乎!”韓愈有接受弟子的實際行動,又發表《師說》提出新的觀點,在士大夫中引起巨大轟動。柳宗元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談到這個轟動一時的事件:“今世不聞《進士策問》。
《重答翊書》。
4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顏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韓愈與眾不同,有了接待後輩的聲名,名之所存,謗也隨之,庸俗之見的存在,使思想鬥爭更為激烈。當時柳宗元對韓愈遭習俗攻擊時所采取的態度,是值得注意的,柳宗元支持韓愈關於師道的主張,指出那些咒罵攻擊韓愈的人,實如蜀犬吠日。但他當時政治上處於因罪受貶的困境,他說:“世久無師弟子,決為之,且見非,且見罪,懼而不為。”在衡量個人政治上的利害之後,他不讚同韓愈公開樹旗立名的做法,極力回避師名,他在《報嚴厚輿書》中說:“仆才能勇敢不如韓退之,故不為人師。人之所見有同異,無以韓責我。”柳宗元避名就實,實際上也接受弟子,但他處在偏遠地區,所發揮的影響不能不受到一些限製。韓愈不畏攻擊毀謗,以《師說》為宣言,堅持主張,敢為人師,旗號一張,造成較大的社會影響,引起社會風氣逐漸轉變,因此《師說》起了解放思想的作用,具有進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