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在家庭教育中灌輸“學而優則仕”的思想

學校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統治人才,其道路是讀書、科舉、做官。

韓愈認為“學而優則仕”是知識分子的榮耀,他在家庭中就教育兒子要走“學而優則仕”的道路。元和十年,韓愈獲任知製誥要職的時候,寫了《示兒》一詩,自己現身說法教育兒子,述說個人奮鬥取得成就的經曆:3年前一個窮書生,除了一束書之外,空無所有,經過不懈的努力奮鬥,現在既有名也有位,居住是堂皇的府第,交往的是在朝的公卿大夫。為什麼能達到這樣的地步?關鍵是個人要立誌和勤學,“嗟我不修飾,事與庸人俱,安能坐如此,比肩於朝儒。詩以示兒曹,其無迷其初。”他語重心長地說,如果不立誌和勤學,為自己創造前進的條件,就與庸人一樣,哪能有今日的名位和財產、與公卿大夫的交遊。他寫詩勸告兒輩,從小就要立大誌,要讀書成名取高位。

韓愈在自己家庭中反複對兒子灌輸“學而優則仕”的思想。元和十一年,他又寫了《符讀書城南》詩,用對比的手法,進行兩種前途蘇軾:《經進東坡文集事略韓文公廟碑》。

的教育,激勵兒子將來不要做馬前卒,而要做公與相,這首詩是他的家庭教育思想最集中的表露。詩中說:“欲知學之力,賢愚同一初,由其不能學,所入遂異閭。”他承認兒童的學習能力,開始幾乎是一樣的,但後來由於有的有條件學習,有的沒有條件學習,學習條件的差別,使他們走上不同的發展道路,處於不同的社會地位。詩中又說:“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少長聚嬉戲,不殊同隊魚。年至十二三,頭角稍相疏。二十漸乖張,清溝映汙渠。三十骨骼成,乃一龍一豬,飛黃騰達去,不能顧贍蜍。一為馬前卒,鞭背生蟲蛆。一為公與相,潭潭府中居。問之何因爾,學與不學歟!”認為讀書與不讀書的人,差別越來越大,到了3歲發展的結果就非常懸殊。讀書的人像龍一樣出類拔萃,不讀書的人像豬一樣蠢笨無知;讀書的人像超凡的神馬,奔騰而去,不讀書的人像爬行的蟾蜍,不值一顧;最終的結果是讀書人能成為公侯將相,在深邃的府第中享受榮華富貴,不讀書的人則成為馬前走卒,讓人鞭打驅使過著勞苦的生活。把天淵之別的兩種發展前途,形象極為鮮明地擺在兒子麵前,他的意圖非常顯然,就是借此激勵兒子堅決走“學而優則仕”的道路。全詩貫串了一個重要的觀點,學問是立身處世的根本,是區分君子與小人的決定因素,“學問藏之身,身在則有餘”,有了學問,農夫也可能成為公卿,沒有學問,王公子孫也會落為貧民。

因此要兒子珍惜光陰,勤讀詩書,博通古今,以為求取名位之資。

韓愈這種“學而優則仕”的思想觀點,宋人評論不一。陸象山、陸唐老諸人認為是以富貴利達的思想引誘兒童,不可取。黃震則認為“亦人情誘小兒讀書之常,愈於後世之偽飾者。”反映實情,無可非議。以後,明蔣之翹則認為“此詩實可作村塾訓言”。清人陳宏謀則將此詩列入《養正遺規》附詩之中。這表明,韓愈公然宣揚“學而優則仕”的思想雖然受到某些理學家的批評,但他的教育思想確是反映了地主階級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