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成分的改變,影響了官僚地主對教育特權的占有,從長遠來說,也將影響官僚隊伍的結構以及貴族官僚享有的政治特權,事情關係不小。韓愈從維護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出發,建議對招生製度實行調整,稍微放寬入學的等級限製,而嚴格按新規定實行。如按《唐六典》原來的規定,太學須文武五品以上的子孫方可入學,現放寬入學的範圍,八品官的子弟就可入學;四門學須文武七品以上之子,現也放寬入學範圍,無資蔭者,隻要有才能藝業也可入學。按新的規定實行整頓,對入學資格認真審查,結果出現了“生徒官人以藝學淺深,為顧侍品,豪曹遊益不留”。入學的等級限製雖然放寬,卻排除了工商子弟入學,實際上仍然保護了官僚地主的教育特權。

·學官選任原來委派學官,“多循資敘,不考藝能”,是國子監積弊之一。因為隻憑年資,不根據實際才能,所以有些不稱職的人也就混在學官之中,無德無才,難於樹立威望,不能以自身的榜樣來激勵學生。韓愈就任國子祭酒後,要求以實際才學為標準,按照嚴格的條件來選任學官,“非專通經傳、博涉墳史,及進士五經諸色登科人,不以比擬”。

韓愈曾親自呈狀,推薦校書郎張籍為國子博士,他列舉張籍的條件是:“學有師法,文多古風,沉默靜退,介然自守,聲華行實,光映儒皇甫湜:《韓文公神道碑》。

皇甫湜:《韓文公神道碑》。

《國子監論新注學官牒》。

林。”韓愈任職期間,國子監新增屬官,一概拔用儒生。凡符合學官條件的人,受任報到後,必須經過考試認為合格,才能被正式委派為學官。這就防止了皇親貴戚把國了監作為領取幹薪的衙門。

3·改變學風首先是建立比較正常的教學秩序,定時進行教學活動,使死水一潭的國子監富有生氣。特別是新選任的學官,對教學有較高的積極性,在國子祭酒的鼓勵下,日集講說。經常性的會講,吸引著學生。

他們奔走相告,競來聽講。他們議論國子監出現的新氣象:“韓公來為祭酒,國子監不寂寞矣。”師生研討學問,形成新的風氣。韓愈還提倡尊重學官,他認為學官應以道德學問為條件,不以出身相貌為條件,反對以門第寒微相貌不揚為由而排斥有道德有學問的學官。當時的國子監存在著一些不正常的現象,他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行動表示對學官的尊重,扭轉了不良的風氣。如“有直講能說禮而陋於容,學官多豪族子,擯之不得共食。公命吏曰:‘召直講來,與祭酒共食。’學官由此不敢賤直講。”

(四)恢複地方學校

要使禮教遍及鄉裏,僅依靠中央的官學是遠遠不夠的,還要依靠數量更多的地方學校。韓愈寫《子產不毀鄉校頌》,不僅是歌頌曆史上鄭國子產保存鄉校,也是主張學習鄭子產,吸取他提供的曆史經驗,“既鄉校不毀,而鄭國以理”,其現實意義是要求重視地方學校的恢複。唐代在貞觀、開元年代,地方學校有相當的發展,後來由於政治方麵的原因,地方學校轉趨衰落。韓愈出任潮州刺史的時候,感到《舉薦張籍狀》。

李翱:《韓公行狀》。

李翱:《韓公行狀》。

遠離中心地區的州學荒廢日久,禮教未行,造成“閭裏後生,無所從學”的局麵,他認為自己有責任扭轉這種局麵,憑藉州刺史的權力,下令恢複州學,首先要解決的是學官的人選,在當地尋訪,請出進士趙德為州學領導,負責督導生徒。州學一時沒有教學經費,他帶頭捐出自己的部分官俸充當經費,號召其他人也來資助。潮州州學在韓愈的重視和支持下複興,在他奠定的基礎上發展,從此相承不廢。宋代蘇軾說:“始潮人未知學,公命進士趙德為之師,自是潮之士皆篤於文行,延及齊民,至於今,號稱易治。”這說明潮州州學的複興,促進了該地區文化的發展。而推廣禮教的結果,對維護封建秩序起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