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認為治理國家要有人才,而人才依靠教育培養。他對於培《原性》。
養統治人才,提出自己的主張,並結合當時的學校教育製度,采取一些措施。他的主張和措施,有以下幾個方麵:
(一)用德禮而重學校
韓愈忠於中央君主集權統治,但他沒有把武力專政作為維護統治的惟一手段,而是主張把教育作為首要的政治工具,認為教育比其他政治手段都更為重要。他繼承儒家重視德治的思想,他說:“孔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禮,則民免而無恥。不如以德禮為先,而輔以政刑。夫欲用德禮,未有不由學校師弟子者。”按照儒學的基本政治學說,統治階級管理人民群眾,德禮和刑罰兩種手段都不可缺少。而從實際政治效果來看,先灌輸封建倫理道德意識,讓君臣父子的名分觀念、仁義道德思想支配人民的行動,人民對封建統治會更加順從,因此要實行德治,應該先德禮而後刑法。既然強調了德禮,也就必然重視以學校教育作為重要的政治工具。
(二)學校任務為訓練官吏
學校作為重要的政治工具,是國家用以宣揚封建道德和政治製度天然合理的中心,又是訓練能從事德禮教化的封建官吏的機構。
國家“崇儒勸學”,已選定用儒家的政治路線來指導國家,就應當設置學校,選拔學生加以訓練,使他們成為能推行儒家政治路線的官吏。特別是中央官學,是補充官員的重要來源,應該選拔最優異的人才來加以訓練,所以“自非天姿茂異,曠日經久,以所進業發聞於鄉閭,稱道於朋友,薦於州府,而升之司業,則不得齒乎國學矣。”要從《潮州請置學校牒》。
《省試學生代齋郎議》。
全國各個地方選拔最優秀的青年,集中於國學,加以訓練,使他們成為勞心的君子,“皆有以讚於教化,可以使令於上者也。”如果缺少這樣一批人,封建國家的統治就會產生嚴重的問題,“四海所以不理,有君無臣”是一種曆史教訓。所以要大力培養一定數量的官吏,使他們成為推行封建禮教的骨幹力量。最標準的官吏,應該是“純信之士,骨鯁之臣,憂國如家,忘身奉上者。”這些是忠心為封建統治效勞的臣子,“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他們的職責是把封建君主的政令推行到農工商等民眾之中去。
(三)整頓國學
唐代經安史之亂,學校教育設施,特別是中央的國子監受到嚴重的破壞,經肅宗、代宗、德宗、順宗、憲宗五朝,雖然也有人關心倡議恢複,推動朝廷采取一些措施,但是幾十年間,隻能勉強維持門麵,實際難於全麵恢複,不僅談不上發展,而且積弊甚深,國子監不能發揮其培植人才以維護封地統治的職能。韓愈在唐穆宗即位後被任命為國子祭酒,他意識到自己作為中央教育機構首長的職責,要求對國子監實行整頓,以此作為自己首要的任務。整頓工作主要在三個方麵進行:
1·招生製度他調查了學生來源的情況之後,發現學生的出身成分變化很大,認為存在著弊端,需加改革。他說:“國家典章,崇重庠序,近日趨竟,未複本源,致使公卿子孫,恥遊太學,工商凡冗,或處上庠。今聖《省試學生代齋郎議》。
《子產不毀鄉校頌》。
《論今年權停選舉狀》。
《原道》。
道大明,儒風複振,恐須革正,以讚鴻猷。”在社會經過動蕩之後,政治情況發生了變化,原來製定的教育製度逐漸鬆弛,社會風習、學習風氣都變得更加重勢利,而不重品學。貴族官僚子弟,養尊處優,憑藉家族權勢,依靠門蔭而當官,輕視學習。而工商子弟,則以錢財為賄賂手段,取得在學資格,以提高其社會地位,也打通了參政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