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以封建道德為標準製定了性三品說,其所強調的是人性天生存在差別,人性有上中下三等級不可改變。這種理論的實際意義,就是以人性的等級來作為社會階級劃分的理論依據,從而斷定人類社會也存在天命的等級差別。封建統治者是上品,勞動人民是下品,處於兩者之間的是中品。既然人性三品不能改變,以人性為根據的社會三個等級也不能改變。天命已定,名分也無法改變,統治者命定為統治者,被統治者命定為被統治者,這種理論必然受到統治者的歡迎。

韓愈精心構思的“性三品”的人性論,也成為他的教育學說的理論基礎。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麵。

首先,人性決定教育所起的作用。由於人性存在等級差別,教育對不同的人性發揮不同的作用,教育雖然有重要的作用,但不是決定性的作用。他說“上之性就學而愈明”,對上品的人,教育能使其先天具有的仁義之善性得到發揚,使君為聖君,臣為忠臣,有知識才能來管理國家和人民,舉動都符合封建道德原則。“中焉者可導而上下”,對中品的人,可引導他往上靠也可引導他往下靠,這部分人存在著被改造的可能性,教育的條件,對這部分人的人性的改造起著重要的作用,封建統治者應按地主階級的道德標準來教育改造這一部分人,使之往上品的人靠攏。“下之性畏威而寡罪”,下品的人,是低賤的,他們的行為舉動總是違反封建道德標準的,他們不會接受教育,隻害怕刑罰,因此統治者就應當用刑罰去對付那些勞力的低賤者,要他們來供養統治者,“民不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則誅。”要使人民認識到刑罰的可怕,不敢任情而行,避免罪過,以此來保證封建社會的秩序。所以對下品的人,刑罰起重要作《原道》。

用,教育不起重要作用。但下品的人既能害怕刑罰而避免犯罪,他們就不是絕對不可改造的。

其次,由人性而規定了教育的權利。人性有不同等級,對不同等級的人,教育起不同的作用,所以教育的實施隻限在一定範圍之內,沒有必要遍及每一個人。他說:“上者可教,而下者可製也。”隻有封建統治階級才可以享受學校教育的權利,而對被統治階級則實行專製,剝奪教育權利。由此可見,韓愈是封建文化專製主義公然的鼓吹者。

再次,由人性決定了教育的主要內容。人性天生就是以仁禮信義智為內容,實際是拿封建道德為標準。

教育要發揮人固有的內在的善性,應當以封建道德的修養為首要的教育內容。而有助於灌輸封建道德觀念的最好教本,則是儒家的《詩》、《書》、《易》、《春秋》。所以不論是自己進行自學或是教導別人,都是強調“六藝之文”。這種主張,和他扞衛儒學、反對佛道在思想路線上是一致的。

韓愈的《原性》,是唐代人性論問題的重要著作,當初的目的在於要把唐以前的人性論作一總結,並將新的人性論公式化,成為政治、教育的理論工具。《原性》的總結,不僅不能結束爭論,反而進一步引起爭論。唯物主義者批評他的性三品說是一種唯心的先驗主義,忽視後天社會環境的影響,忽視人的主觀能動性。唯心主義者則批評他沒有區分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沒有達到存天理滅人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