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朝進入中期以後,出現了重大的禍亂,首先是延續了七年多,造成了嚴重破壞的“安史之亂”。但是,“安史之亂”以後,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各種複雜的矛盾非但沒有消除,而且在新的形勢下不斷發展。特別是在統治階級內部,一方麵是地方割據勢力坐大,擁兵自重,黃河南北藩鎮的叛亂仍舊沒有平息。而德宗貞元(公元785-85年)以後,統治者卻隻是采取苟安的政策,所謂“一郡一鎮,有兵必姑息之”,完全放棄了消除這種禍患的打算。以致養癰遺患,造成藩鎮的日益強大和專橫。他們極力搜刮財富,爭城掠地,互相攻打,使人民繼續遭受深重的戰亂之苦。另一方麵是權貴豪強肆行兼並,佛道二教為虐天下。佛道的為虐突出表現在廣建寺觀,強占良田,形成了一個“遊手遊食,易服以逃租賦”的寄生階層,使朝廷的財政收入日益減少,造成“國賦散於權門,王稅不入天府”,李漢:《韓昌黎集序》。

“十分天下之財而佛有七八”的嚴重情況。盡管統治者極力粉飾太平,利用江南廣大地區生產力的相對發展、農業與手工業的興盛和城市人口的增長,通過兩稅、鹽政、漕運、礦治等各種剝削製度的推行,用聚斂所得勉強供應大量軍費和官僚薪給以及王公貴族的揮霍,來維持封建統治秩序。但朝廷內外,各種矛盾尖銳對立,到了貞元末和憲宗李純(公元86-8年在位)元和初年,終於先後爆發了以王叔文為首的改革派對宦官、官僚集團的鬥爭,以及憲宗依靠宦官對藩鎮的鬥爭,並為接著出現的所謂“南衙北司之爭”和“牛(僧儒)李(德裕)黨爭”,種下了禍根。在這樣的情況下,統治階級中以皇帝為首的大地主、大官僚和上層僧侶,雖然仍舊耽迷於奢侈腐朽的寄生生活,但庶族地主或稱中小地主階層、特別是其中有識見的士大夫,從維護封建國家的根本利益出發,紛紛提出匡救時弊、包括反對舊的門閥世族勢力和藩鎮割據,要求加強君主集權,以及力主裁抑佛、道的主張。韓愈,就是這些士大夫中的一個著名的代表。韓愈的思想,包括他的法律思想,鮮明地反映了他所處的這個時代的基本特點。

韓愈(公元768-84年),字退之,號昌黎,鄧州南陽(今河南南陽;一說為河內河陽,即今河南孟縣)人。生於唐代宗大曆三年(公元768年),卒於唐穆宗長慶四年(公元84年)。三歲喪父,在長兄的撫育下刻苦自學,於貞元八年(公元79年)登進士第,但此後直到貞元十八年才開始發跡,被擢為“四門博士”。次年拜監察禦史。

旋因上疏極論“宮市”之弊,觸怒德宗,被貶為連州陽山(今屬廣東令。憲宗即位後,召還,先後任為國子博士、史館修撰、考功郎中、中書舍人。元和十四年(公元8年)正月,因上表諫迎佛骨,再度被貶謫為潮州(今屬廣東)刺史,繼遷袁州(屬今江西)刺史。穆宗即位後召拜國子祭酒,並先後擢升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禦史大夫等職。韓愈從35歲起至長慶四年57歲病逝為止,仕經唐中期德宗、順宗、憲宗、穆宗四個皇帝。在為官的二十二年當中,幾被陟黜。

他之所以成為唐中期一個重要的代表人物,並不在於他的政績,而在於他在文學上和思想上的深邃的造詣。就前者而言,他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是中國文學史上古文運動的主要領導者。他所倡導的反對華而不實的六朝以來駢偶文風、要求恢複古代散文傳統的主張,到長慶末年,完全取得了文壇的統治地位。就後者而言,他尊儒排佛,以維護儒學正宗為己任,倡所謂自堯舜至孔孟一脈相傳的“道統”

論,在當時的意識形態領域內“障百川而東之,回狂讕於既倒”,為衛護封建正統思想提供了新的理論武器。作為一個封建士大夫,韓愈的一生,雖由於“不善處窮”,為圖富貴,不惜卑躬屈膝諛悅達官貴人,因而遭到世人的譏評,但在上述兩個方麵,他無疑都為自己獲得了一定的曆史地位。所著有他的門人隴西李漢編纂的《昌黎先生集》。57年,古典文學出版社根據近代古文名家相城馬其昶校注全集的遺稿,去詩存文,輯為《韓昌黎文集校注》一書,其中的《原道》、《原性》、《論佛骨表》、《與孟尚書》諸篇及大量書牘和雜著,是研究韓愈思想的重要資料。

韓愈的法律思想,是他的封建正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他的道統論為指導的。

道統論是韓愈在政治思想上排斥佛、老,繼承、修正和扞衛儒學正統的基本理論依據。它是韓愈基於排斥佛、老的需要,麵對佛、道二教自詡源遠流長的“祖統”或“法統”,為了闡明自己學有本源,足可與之相對抗並且戰而勝之,因而在《原道》一文中提出來的。按照這種理論,所謂道,就是儒家學說中的仁與義的內容的綜合。他說:

“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已無待於外之謂德。其文《詩》、《書》、《易》、《春秋》,其法禮、樂、刑、政,其民士、農、工、賈,其位君臣、父子、師友、賓主、昆弟、夫婦,其服麻、絲,其居宮室,其食粟米、果蔬、魚肉,其為道易明,而其為教易行也”。這實際上就是儒家傳統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它在現實生活中具體運用所要求達到的目的,就是要求穩定地維持一種君主統治百姓,百姓服事君主,臣子輔佐君主以統治人民的天經地義的封建秩序。至於所謂道統,簡而言之,就是儒家關於道的傳授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