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元十二年,汴州軍亂,董晉受命為汴州刺史宣武節度使。韓愈被董晉招為幕僚,任汴宋毫潁等州觀察推官,從此走入仕途,參與政治活動。韓愈既是進士及第,以文章聞於世,又是現職官員,有一定的社會地位,登門求教者也隨之而至,他的教育活動從此開始。首批成為“韓門弟子”的是李翱、張籍等人。《與馮宿論文書》曾提及此事。李翱回憶當年建立師生關係時說:“貞元十二,兄在汴州。我遊自徐,始得兄交。視我無能,待予以友。講文析道,為益之厚。”

貞元十五年,宣武軍節度使董晉死,汴州軍再亂,軍司馬被殺。韓愈轉投徐州,為徐泗濠節度使張建封接納,被推薦為節度推官。韓愈能剛正直言,對時政累有獻議。其年冬,受張建封委派,以徐州從事的身份,朝正於京師。國子監四門助教歐陽詹與韓愈知交較深,欲發動生徒請求朝廷委派韓愈為博士,適逢國子監發生其他大案,故未實現。

翌年回歸徐州,因意見未為張建封所采納,辭謝職務,西居洛陽。

貞元十七年至京師,等候調選,秋冬之間,被任為四門博士。身為學官,從學者漸多,侯喜等人成為弟子。第二年,繼續任四門博士。

他愛護人才,積極向考官推薦優秀考生,曾寫信給當年任副考官的祠部員外郎陸傪,推薦了侯喜、侯雲長、劉述古、韋群玉,沈杞、張苰、尉遲汾、李紳、張後餘、李翊等1人,其中當年登科的有4人。他在知識界提倡師道,打破習俗偏見,帶頭收受弟子。他公開闡明自己的主張,寫了《師說》篇,贈送給弟子李蟠,成為轟動一時的重要教育論著。韓愈受到青年景仰,門下弟子甚多。李肇《唐國史補》說:“韓愈引致後進,為求科第,多有投書請益者,時人謂之‘韓門弟子’。”

《與衛中行書》。

李翱《祭吏部韓侍郎文》。

貞元十九年,四門博士任滿兩年,遷監察禦史。當時政治腐敗的現實,引起他的注意和關心。超於法律的宮市,幾乎無償地掠奪人民勞動果實,其弊極深。

關中旱饑,災情嚴重,雖有減免租稅的命令,而官吏仍然不停征斂,使百姓家破人亡,四處流散。韓愈日行於長安衢路,就親眼看到“餓者何其稠,親逢道邊死”的慘狀,激起了極大的同情。他身為監察禦史,從維護唐王朝的長遠利益出發,上疏建議廢除宮市,繼又上疏請寬傜役、免田租。因得罪權臣,不僅意見未被采納,且被貶官為連州陽山令。

陽山在南嶺山區,是經濟、文化落後的地區。韓愈到陽山,帶來不少變化。有些青年慕名至陽山遊學,“乘不測之舟,入無人之地,以相從問文章為事”,來向韓愈求教的,先後有區冊、竇存亮、劉生等人。區冊與韓愈建立了深厚的師生感情,以後還追隨韓愈到江陵直至長安。張籍《送區弘》詩雲:“韓公國大賢,道德赫已聞。時出為陽山,爾區來趨奔。韓官遷椽曹,子隨至荊門。韓入為博士,崎嶇送歸輪。”實敘其事。韓愈任陽山縣令期間,注意保護人民利益,“政有惠於下,及公去,百姓多以公之姓以名其子。”人民以這種特殊方式。來表示對這位父母官懷念的感情。

貞元二十一年,德宗病死,順宗即位,依例實行大赦。韓愈獲赦,離陽山至郴州等待命令。此時順宗起用王叔文、王為核心的革新派,進行“永貞革新”。韓愈對參與革新的人有所評論,而對革新的主張則大致讚同。待命期間,韓愈積極思考社會的基本理論問題,整理了自己的思想,寫成了《原道》、《原性》、《原人》、《原鬼》、《原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