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十四年,迷信佛教的憲宗皇帝為了祈福,自鳳翔迎佛骨至京師,貴族官僚市民受其影響,競相仿效,奔走膜拜,煽起宗教狂熱。韓愈站在扞衛儒道的立場,對此極為憤慨,堅決反對佛教的蔓延,上疏《論佛骨表》,極力諫阻,曆舉佛教禍國殃民、傷風敗俗之罪,要求將佛骨投之水火。因言詞尖銳,觸犯皇帝,將欲處以死罪。後經大臣親貴說情,降貶為潮州刺史。韓愈忠心為唐王朝,卻受到了重大的政治打擊,在赴潮州途中,寫了《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詩曰:“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抒發受冤屈的情懷。
《憲宗實錄》,《韓子年譜》引。
韓愈任潮州刺史雖僅有數月,但卻為地方做了些好事,在文教方麵采取的重要措施是恢複州學,聘請趙德為學官,自捐俸祿作為州學經費,在促進潮州地區文教事業的發展上,起了號召和示範作用。
憲宗皇帝對韓愈有召還複用之意,為宰相皇甫鎛所阻,隻移為袁州刺史。元和十五年正月,韓愈至袁州赴任,考察到袁州境內有買賣男女為奴的陋俗,因下令,凡被賣為奴婢者,準許父母贖歸。實行此項措施,對社會的安定和生產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在袁州期間,登門求教者也不乏其人,黃頗就是新增加的“韓門弟子”。
第四階段為54-57歲,即從穆宗長慶元年(81年)到長慶四年。主要的活動是整頓中央官學,繼續為維護唐王朝的中央集權統治效力。
穆宗皇帝即位後,即下令召韓愈為國子祭酒。長慶元年,韓愈履行其職責,對國子監學官的任命,生徒的資格,監內的學風,都進行整頓,使國子監恢複生氣,成為名副其實的高等學府,為唐王朝培養統治人才。但就任未久,即於秋七月調轉為兵部侍郎。
長慶二年,鎮州兵亂,朝廷出師不利,詔令兵部侍郎韓愈前往宣撫。韓愈受命即行,疾驅而入鎮州,不畏兵刃相迎,不顧個人安危,慷慨陳詞,責以大義,喻以禍福,折服亂兵首領王庭湊,使歸順中央。宋王令有《韓吏部》詩一首評其事。詩雲:“宣尼夾穀叱強齊,吏部深州破賊圍,始信真儒能見用,可為邦國大皇威”。肯定宣撫任務的完成對於維護中央集權製度是有重要意義的。完成使命還朝,因功提升為吏部侍郎。
長慶三年,被調為京兆尹兼禦吏大夫,負責京師民政,整頓社會秩序。他敢於執法,決不姑息,使六軍將士皆不敢違犯。他們私下議論:“京兆尹就是那個主張要燒佛骨的人,怎可違忤。”在他管理下,盜賊停止活動,遇到旱災,糧商也不敢抬高米價。京師地區的物價平穩,社會秩序比較安定。不久又改任兵部侍郎、吏部侍郎。
長慶四年夏,因病告假休養於城南莊,與文學之士往來唱和,假滿百日而自行罷官。當年冬病逝於長安靖安坊。朝廷贈禮部尚書,諡曰文。
韓愈自青年至老年,數十年間論文詩賦甚多,他的著作由其女婿李漢收拾整理,“得賦四,古詩二百一十,聯句十一,律詩一百六十,雜著六十五,書啟序九十六,哀詞祭文三十九,碑誌七十六,筆硯鱷魚文三,表狀五十二,總七百,並目錄合為四十卷,目為《昌黎先生集》,傳於代。又有《注論語》十卷傳學者,《順宗實錄》五卷,列於史書,不在集中。”後人又彙集其他遺文,編為外集,附於《昌黎先生集》之後,總稱《韓昌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