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五篇重要的學術思想論著,這是韓愈新儒學思想形成的重要標誌。

第三階段39-53歲,即從憲宗元和元年(86年)到元和十五《答竇秀才書》。

李翱《韓吏部行狀》。

年,主要是作為學官和朝官,反對宦官幹預政事,反對軍閥進行封建割據,努力維護國家的統一。

韓愈《石鼓歌》詞雲:“憶昔初蒙博士徵,其年始改稱元和。”元和元年六月,韓愈被召自江陵歸,任權知國子博士,這是轉回京師任職政治上多次起伏的開始。他不願在京師受謗被排斥,自請以權知國子博士分司東都,以便照顧堂兄的遺屬。從事其職3年,始改為真博士。韓愈把教育青年視為極有意義的事業,樂意加以接待和引導。

《舊唐書韓愈傳》說:“而頗能誘厲後進,館之者十六七,雖晨炊不給,怡然不介意。大抵以興起名教、弘獎仁義為事。”記述了他當時教育活動的情況。

以後幾年,官職或升或降,相繼遷調為都官員外郎、河南縣令、職方員外郎、國子博士、比部郎中、史館修撰、考功郎中、中書舍人、太子右庶子等。

元和四年,“為都官員外郎分司東都判祠部,中官號功德使司京城觀寺,尚書斂手失職,愈按《六典》,盡索以歸,日與宦者為敵,怨言詈辭,狼籍公牒”堅決與宦官鬥爭,盡職履行國家的製度。

元和五年,“改河南縣令,日以職分辨於留守及尹,故軍士莫敢犯禁。”韓愈忠於職守,政紀嚴明,有犯必究,因此能維護社會秩序。

他在任河南縣令期間,青年從其問學者不斷,如楊之罘,自中山來,“館置使讀書”,還為他提供學習生活條件。楊之罘歸家後,韓愈作詩招之,請其複來共學。

元和七年,由職方員外郎降職為國子博士。仕途的挫折,產生懷才不遇之感,為不平之鳴,因作《進學解》,以師生問答的形式,在自我解嘲之中,誇述自己的學業行事,批評當政者用人不公,沒有因材洪興祖:《韓子年譜》卷二。

李翱《韓公行狀》。

《招楊之罘一首》,《韓昌黎集》卷五。

使用。這篇著作公開傳播後,引起當政者的重視,成為改變任用的一個因素。

元和八年,改任為比部郎中史館修撰,其任命書說:“太學博士韓愈,學術精博,文力雄健,立詞措意,有斑馬之風,求之一時,甚不易得。加以性方道直,介然有守,不交勢利,自致名望。可使執簡,列為史官,記事書法,必無所苟,仍遷郎位,用示褒升。”對韓愈的學術修養和為人品德,都作了高度評價。

元和十一年,統治集團內部對淮西吳元濟叛亂采用何種對策,意見不一。韓愈上《論淮西事宜狀》,獻議用兵淮西,指出最高統治者對形勢缺乏認識,不能及時決斷,如朝廷斷然用兵,勢必取得勝利。

韓愈的主張與裴度一致,這是他維護統一的中央集權統治的實際體現。

元和十二年,新受命的宰相裴度,統兵討伐割據淮西的吳元濟,請以韓愈兼禦史中丞、充彰義軍行軍司馬。韓愈視此行是為唐王朝統一大業效力的關鍵時機,多所謀議。他先行出發,勸說汴軍都統韓弘聽命於朝廷,並獻乘虛奔襲蔡州之策,為裴度所倚重。不久,淮西平定,因立功升遷為刑部侍郎,加入了高級官員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