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究關注學生的現實生活世界
兒童生活在現實世界之中,每時每刻都與自然、社會、他人發生聯係。現實的生活世界,不僅是重要的課程資源,而且會使學生產生許許多多問號,進而產生深入探究的欲望。在走進現實生活的過程中,生成了新的課程,滿足了學生探究的欲望,使他們明是非,辨善惡,樹立正確的處事態度,同時在與同伴、成人的交往中掌握溝通的技巧,學會做人、做事。案例1中的生物教師引導學生關注自己居住的環境,開展小區居住環境的調查、分析、研究;案例2中的語文老師啟發學生搜集中秋節豐富的資料和月餅廣告,調查月餅種類和節前促銷活動,交流中秋節的感受,探究中秋文化的豐富內涵;案倒3中的數學老師指導學生把最常見的三種農作物果實帶入課堂,研究三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案倒4中的勞技老師指導學生設計以雞和雞蛋為主的菜譜,搜集相關圖片、資料,讓學生在研究過程中感受生活的樂趣和勞動的辛苦;案倒5中的語文教師組織學生實際參與自製水果罐頭和蕃茄醬,豐富了學生的生活感受,使學生的寫作成為直接表達生活感受的樂事。
2、研究關注學生可能的生活世界
研究性學習不僅要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而且還必須關注兒童可能的生活。這種關注將滿足人的更高的精神需求,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生命質量。可能生活是一個人意識中去實現的生活。與現實生活相比較,可能生活是更具有人生價值和意義的生活。它關注的是人的更高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案倒6中誘導學生預測自己身高;案倒7中啟發學生想象快樂的周末活動;案倒8中組織學生測速度、量路程、畫跑道的活動都是聯係學生可能的生活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活動的。
本專題案例蘊含的學習策略有以下幾類:
1、從學生的已知引出研究的問題
學生已有的生活知識經驗是教學活動的起點,這是一條學習原理,是教學成功的有效策略。案倒1正是注意從學生的已知引出研究的問題。學生在日常生活和生物課的學習中已經有了環境保護意識,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教師從學生頭腦中的這些環保意識和相關生活經驗出發,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生活及周圍小區的環境現狀,巧妙地激活了學生已有的環保知識,產生了濃厚的探究、調查興趣,為完成全部調查研究任務形成了動力因子,從而使學生在調查過程中產生了極大的樂趣,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2、圍繞“錨”組織教學或研究
“錨”指學生已有的生活、知識,是向學生提供的一個共享的知識背景,有助於學生與其他成員的相互合作和交流。圍繞“錨”教學或研究,關鍵是要設計好“錨”並把握好“拋錨”的時機。所謂設計“錨”就是為所要研究的問題確定一個範圍,這個範圍要貼近學生的生活,落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之內,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和知識確定切入問題的角度或方向。如案倒2中教師以過中秋節為共享的知識背景,在節前3周布置3項活動內容:搜集中秋習俗、中秋活動、中秋詩詞的相關資料,探究中秋文化的豐富內涵,為學生廣泛深入的研究創造了寬鬆的氛圍。可以看出教師對“錨”的確定及選擇“拋錨”的時機都是恰到好處的。
3、提供向上攀登的“支架”
所謂支架,也叫“腳手架”,即在學生現有水平和潛在水平之間搭上台階,每一個台階就是一個支架,整體形成一個框架。這種框架中的概念是引發學習者對問題深入探究、理解所需要的。為此,要把學習任務加以分解,以便把學習者的探究一步步引向深入。如例3中,從二元一次方程到三元一次方程的學習,教師引導學生分步對問題進行研究。①未知數的個數及處理方法;②題目中有幾個相等關係;③列出三個方程後為什麼要組成方程組。這樣一步步將學生分組擺放蠶豆、玉米、黃豆形成的感性認識上升到數學應用的階段,建構了三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圖式。又如例6中,教師用“你想知道自己未來的身高嗎、怎樣預測身高、身高的值和代數式的值的關係等”3個問題巧妙引導學生在探究中理解了學習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