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讀書劄記與序言點評(6)(3 / 3)

4、把知識結構化的策略

學生自己建構知識,是建構主義學習觀的基本觀點。“把知識結構化”指新知識獲得後,必須像圖書館的圖書一樣,要按一定方式組合排列,使知識在學生頭腦中結構化、網絡化。這個過程是知識整合的過程,更是學生深入探究理解的過程。如案例4中學生圍繞雞和雞蛋搜集圖片、資料,設計菜譜,在討論交流之後,教師深入引導學生總結了“美食”的四個特點:營養豐富、顏色迷人、香味誘人、可口好吃。這種色、香、味、營養俱佳的評價標準使學生將零碎、分散的食品(菜譜)知識結構化、網絡化,對學生日後運用這種學習策略很好幫助。

5、實踐探究感悟體驗策略

通過親自實踐探究產生感悟和體驗。這個過程不僅能激發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而且也是一種有效的學習策略。案例5中,為了改變學生對寫說明文沒有興趣的狀況,教師組織學生動手實踐,探究食品罐頭製做過程,在學生有了感悟體驗後,再引導寫相關的說明文,達到了“不吐不快”的寫作境界,作文水平的提高則是情理中的事。

《初中生研究性學習策略研究教學實錄集》

序言

教學實錄是對課堂教學活動的真實再現和過程記錄,具有真實性、動態性、內隱性的特點。真實性指教學實錄的內容應當和原授課的情境相吻合,具體再現師生的活動全過程;動態性即從教學實錄的敘述中能反映教學的發生、發展、發現的動態變化情況和思維碰撞、認知交鋒的生動場麵;內隱性指授課者的教學觀念、設計思路、教學藝術和學生的學習效果等都隱含在實錄的敘述之中,需要閱讀者憑借文本通過對實錄的解讀去領悟和感受。

這本課堂教學實錄集,是從教育部“十五”規劃課題《初中生研究性學習策略研究》四所實驗校教師提供的教學實錄中選取的33篇,反映了初中各學科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授課情況。從教學實錄特點的視角來認識這些教學實錄,一是它真實地記載了參研教師努力探索在不同學科中教師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豐富情境;二是它反映了教師以全新的教學觀念和多種指導策略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互動合作,發現、感悟建構知識的動態過程;三是這些實錄從多角度折射出授課教師科學的研究態度、合理的教學設計以及有效的引導藝術,給讀者以啟迪。

從便於閱讀考慮,《教學實錄集》分成文科類、理科類、藝術信息技術類三個部分來編輯。每個部分按學科編排,體現了綱目清晰的特點。在每篇教學實錄中,包括:學習目標、教學過程、教學策略和課後點評四方麵內容。教學目標的準確適度,教學過程的科學嚴謹,教學策略的恰當有效,課後點評的提煉概括,集中反映出研究性學習的目標意識、教學過程設計、師生運用策略以及本節課值得借鑒的方麵。

自然,同任何新生事物一樣,這本教學實錄集作為一項課題研究成果的總結,僅僅是一次嚐試,難免有不盡人意和需要完善的地方。讀者如果帶著分享的心情,用真誠對話的方式去靜心解讀,不僅能發現其中一些幼稚之處,或許更能從中得到啟發,引發出新的感悟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