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讀書劄記與序言點評(5)(1 / 2)

當我們走進文本和作者對話時,就會為作者深諳學生寫作心理的見解和指導學生作文的獨到策略所折服。《高中生的第一堂作文課》、《請從一句話寫起》、《激發學生作文興趣四招術》、《既說又練話作文》、《談談作文的修改》、《作文評語舉隅》……從這些文章中,我們會感受到作者在借鑒許多優秀語文教師指導學生寫作經驗的基礎上,努力在探索一條適合本地學生提高作文水平的途徑。作者深入研究了葉聖陶先生作文教學的思想和方法,吸納了中外諸多教育家,如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觀點,堅持“言傳身教”“教學相長”,和學生一道觀察生活、一起作文(稱之為“下海”)、共同修改、合作評講、分享成果;鼓勵學生在市報、省報上發表習作,引領他們登上自己作文的高峰,使其形成牢固的作文動機。僅從教師推薦給學生閱讀作品的作者名單:餘秋雨、餘光中,劉庸、林清玄、張曉風、畢淑敏等,我們即可窺見作者的讀書習慣和對閱讀與寫作關係的深刻感悟。作者是在用愛心教學生做人,用真心教學生作文,因此才能做到博采眾長,吸納百家,獨具特色,自成一家。

作為指導學生寫作的集子,該書得益於課程改革的春風雨露的滋養,自然會展現出它新的麵貌。從課程實施的視角看,該書有三個新視點。

一是教學理念新。

作者研究作文教學是把關注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作為出發點,而首先是從關心“寫困生”的作文心理開始的。“寫困生是我們的學生,也有豐富的情感,也需要溫暖,更需要我們的扶植。”、“我們有責任關心、愛護他們!”顯然,教書育人的使命感和強烈的責任心是作者研究作文教學的初衷和動因,而關心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既教做人又教作文,就成為作者研究的價值取向和研究目標。

“指導篇”中有一組文章很能說明作者的教育理念:《講台————展現自我的舞台》、《課堂————張揚個性的陣地》、《活動————遠洋航行的風帆》、《自然————展翅飛翔的佳境》。不難看出,教師把講台變成了學生讀美文、賞佳作、講故事、談感受的舞台;把課堂作為學生發現、提高、交流、評價、分享的陣地;課外引導學生在知識的海洋裏去揚帆遠航,通過和古今中外名人對話,接受文化的浸染、思想的熏陶、人格的影響,為做人和作文奠定良好的文化底蘊;還將學生帶進社會和大自然,去了解社會,觀察自然,用心去感悟思索,開闊視野,陶冶情操,筆端自然流淌出真情與靈性。由此,作者以學生發展為本,時刻關注學生的發展需求,創造條件,為學生張揚個性的新的作文教學觀體現得十分鮮明。

二是教學方式新。

教學方式受教育理念影響,關係到學生學習方式的有效性。書中大量篇目,反映了教師重視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積累寫作素材,指導寫作方法,展示寫作能力,分享寫作成果的方式。作者把說話(課前5分鍾講述)、寫日記、背誦古詩文、師生同題作文、傳授修改方法、指導詩歌寫作、組織網上閱讀、網絡評改作文等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引入作文教學,使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探索的勇氣,求實的作風和創新的精神。教師教學方式的革新激發了學生寫作的濃厚興趣,這樣學生也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寫作的全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不僅有效地掌握了寫作的多種方法,培養了寫作能力,形成了豐富的心靈感悟,而且湧現了一大批寫作成果。編入書中的50多篇學生習作,有20餘篇曾在《青年生活導報》《寧夏廣播電視報》《石嘴山日報.教育周刊》等報刊上發表過。

三是教師角色新。

教師角色的更新是課程改革對教師行為的基本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指導者、引領者、合作者。本書作者以其獨具魅力的教學思想和行為為其角色的更新作了詮釋。

一是師生同題作文。作者一改多數教師在學生寫作文時“坐山觀虎鬥”的現狀,而是放下架子和學生一道作文,形成一種師生同作,“百舸爭流”的局麵。寫完後,師生一起互相比較、品評,使學生興趣倍增,躍躍欲試。正如作者所說:“營設這樣的作文氛圍,就能更有效地幫助學生,加快學生的進步,還有什麼作文寫不好呢?”仔細品味作者的這番話,會給我們諸多啟示。

二是引領學生批改作文。在《學生批作文老師做什麼》中,介紹了教師做的兩項工作:一是提前批閱,宏觀把握,確定目標,指明方向,避免了學生批改作文的盲目性和無從下手。二是放手讓學生批改作文。之後,將學生作文收上來進行“回爐”,針對學生的評語加以點評,給予指導。在這樣的兩次批閱過程中,教師以參與者的身份、合作者的品質、指導者的氣度、引領者的風範出現在學生之中,關注學生批改作文的全過程,有效指導了批改方法,有機滲透了“文不厭改、一絲不苟”的情感態度教育,真可謂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