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小故事的結局,看似都很意外,但完全在情理之中。如果當年那個同學能分蘋果給同學,俞敏洪不為同學掃地打水,很可能是另一種相反的結果。
大千世界,沒有無果之因,也沒有無因之果,事物之間總有因果聯係。有些事情前後也許相距很久了,但一旦前後發生聯係,必然顯現出因果間的關聯結局。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看似意外之事,卻在情理之中。換言之,利人之心和為善之舉就是一粒金種子,隻要將其播在行動中,若幹年後,必能結出金蘋果來。這也許就是人們常說的,投桃報李,善行有善報吧!
美好之所以成為美好,是因為人們對它的態度。人與人之間非自我功利的殷殷相待,會使夢想開花,會讓未來收獲。無數事例告訴我們:你的時間和心血不會白白浪費,它們總是按“能量守恒”定律運行。你用了什麼樣的心,就會開出什麼樣的花,就會結出什麼樣的果。
換一種視角看,人與人在交往相處中,真誠相待,多為對方著想,用一種“精神”和毅力來做好身邊的小事,堅持下去,久而久之,就體現出一種品德和人格魅力來。隻有到這時,小事才能耐人尋味,發人深省,給人啟迪!
不要輕視身邊的小事,不可漠視生活中的舉手之勞,重要的是心中時時有他人,做事處處利他人。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滿天
——《賦賢集》序言
今年重陽節,市教育局組織退休的黨員同誌往惠農區遊覽黃河公園,參觀市二中遷址新建成的校舍。午餐時,宋輔漢老師告訴我他準備出一本書,請我為書作序。過了兩天宋老師把書稿拿給了我。“賦賢集”,三個大字映入了我的眼簾。這是書的名稱。隨後看了作者簡介,宋老師生於1930年5月4日,已過完了80歲生日。一個年過80的人仍要出書,一份感動從心底湧起……
仔細讀了書稿,我真正理解了“賦賢集”的含義。
賦者,敬仰、讚頌之意也;賢者,古今有德才、值得懷念之人也。從書中內容看,賢者包括:為石嘴山教育事業做出貢獻的前輩和同仁朋友;如劉堂琛、張海濱等;曆史上為開發石嘴山,澤被後世的古代先賢,如蒙恬、通智等;當代關注民生,抗險救災貢獻青春的英雄們,如玉樹、舟曲抗震防洪的烈士;還有自己的父母、親人和家鄉的朋友等。
人們常說,老年人多懷舊。書中文章,有寫於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如《翻越六盤山》,也有寫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如《探訪省嵬城》、《我的家鄉》等。“教育瑣憶”中的文章寫於作者退休之後。書中的詩詞大都是近兩年的作品,抒發了作者對玉樹抗震、舟曲救災、潘陽湖防洪的深切關懷。從中,不難看出,作者是一位關心時事,體恤民情,對國家、民族滿懷深情的老人,哪裏是懷舊的老人?
作為80高齡勤逸耕耘40年的老教育工作者,書中表達了作者濃濃的教育情結和對我市教育發展的熱切關心。“教育瑣憶”篇中既有對建國後全市教育發展的回顧和對當前基礎教育的建議,也有對教育前輩的緬懷。在《師德常在,風範永存》、《甘為人梯、默默奉獻》中作者深情地回憶老校長劉堂琛為石嘴山教育發展所做出的傑出貢獻。這裏有讚頌之情,也有緬懷之意。老校長是石嘴山教育的奠基者,同時也是作者的嶽父。因此,文章寫得情真意切,十分感人。其他的篇目,如《葉鬆林老師的哀怨》、《摯友張海濱老師》又將人們的思緒帶回到上世紀二十年代和“文革”當中,讓我們既認識了舊中國民族教育發展的步履艱難和教師工作之艱辛,又使我們認識了“文革”對基礎教育的破壞和對教育工作者的摧殘。
宋老師何以對石嘴山的教育有如此深刻的認識,不僅緣於他教師閱曆的豐富,更得益於老一輩教育工作者的人格影響和師德熏陶。他的嶽父和父親都是十分敬業的教育工作者。他有40年的從教經曆,從鄉村學校到省重點中學,從縣教師進修學校到市教研室。無論在哪裏,無論擔任什麼工作,他勤勉、踏實,熱愛學生,尊重同仁,協作共事,嚴於律己,不求虛名。這些品質深深影響了他從事教育的兩個兒子。
直到退休後,他依舊心係教育。從“教育瑣憶”中的文章,可以看出他對老一輩師德風範的敬仰,對我市教育發展的關注,涉及到教育體製、教學方法、家庭教育等。真可謂憂教深思,其情濃濃。這些文章,對於今天年輕一代的教育工作者來說,是極其寶貴的職業營養。因為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教育精神需要一代代傳承。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不僅表達了育人的不易,而且也告訴人們:認識教育,真正理解教育,不能不去關注它的曆史。這或許是本書問世的第一層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