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園地
全縣果園主要分布在雙(塔)景(泰)公路以北及沿線的永豐灘、胡家邊、土門、黃花灘、大靖、海子灘等鄉鎮,主要樹種有蘋果、梨、杏、桃、棗、葡萄等。
(三)、林地
全縣宜林麵積22萬餘畝,天然林多分布於昌靈山和縣境南緣的中亞高山地帶;人工林在全縣山、川、沙地均有分布,尤以川、沙地區為多。樹種主要有雲杉、山楊、二白楊、小葉楊、金臘梅、高山柳、酸刺、榆樹、沙棗樹、花棒等。
(四)、疏林草地
指地麵生長有零星樹木和草本植物,且樹木覆蓋度低於植物覆蓋度的土地,這類土地全縣約1萬畝。
(五)、草地
全縣草地麵積約338萬畝左右,大部分地區降雨量少,產草量低,載畜量不高,包括高寒草甸、高山草甸、山地草原、山地荒漠、荒漠草原、草原化荒漠和幹荒漠7個草場類。生長植物主要有冷蒿、針茅、馬蓮、芨芨草、合頭草、苦豆子、駱駝蓬、紅沙、沙蒿、駝絨蒿、白刺等等。
二、氣象
古浪縣位於河西走廊東部,屬歐亞大陸內陸腹地,在全省氣候區劃上屬祁連山高寒亞幹旱區和河西冷溫幹旱區。夏季東南季風帶來的溫汽,因受大山係阻隔,難以深入本區域,但西南季風帶來的溫汽,由於青藏高原的影響和作用,可抵達本區東部。熱季由於受西太平洋副熱帶和印度洋暖濕氣流的微量輸入,降水比較集中;冷季受蒙古—西伯利亞高壓的影響和控製,寒冷幹燥,雨雪稀少。因此具有大陸性氣候和青藏高原氣候的綜合特點。由於縣境內地勢南高北低,氣候具有明顯的地帶性差異。根據農業區劃對古浪氣候類型的劃分,全縣有4個農業氣候類型:北部平川和沙漠為溫涼幹旱區,中部綠洲平原為溫寒幹旱區,中南部低山丘陵為寒冷幹旱區,南部中亞高山為寒冷半幹旱區。全縣光照、積溫和降水等都隨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和增加。從20世紀60年代起,由於受大氣候變化和生態環境平衡失調等影響,氣溫略有降低,降水量逐年下降,冬暖春寒現象增多,幹熱風、幹旱、風沙等自然災害頻繁。總的氣候特征為:光照豐富輻射強,熱量不足溫差大,降水稀少不均勻,幹旱連年風沙多,不同災害年年有。
(一)、氣候
與全國氣候區劃相比較,古浪冬長無夏,春秋相連。按農事區分,春季始於3月,約曆時90天;夏季始於6月,約曆時70天;秋季始於8月,約曆時80天;冬季始於11月,約曆時120天。
春季太陽輻射迅速增強,氣候幹燥,升溫幅度較大,但由於春季冷空氣入侵頻繁,氣溫的升降波動較大。常伴有大風、沙暴、倒春寒等氣象現象。4月平均氣溫平川區為8℃至10℃,山麓地帶在6.5℃左右,中、低山區為0.2℃至5℃。
夏季高空常受副熱高壓的影響,地麵受熱低壓控製,氣候比較炎熱。平川地區最高氣溫出現在7月,達37.2℃;山麓地帶亦在7月至8月份。氣溫較高,氣候幹燥,多幹熱風、幹旱、病蟲害。一般7月下旬和8月上旬多暴雨,容易發生山洪。
秋季北方冷空氣活動加強,平川區最早在9月中旬就有寒潮入侵,氣溫迅速下降,出現霜凍。10月平均氣溫,平川區為8℃至9℃,山麓地帶為5℃左右。海拔在2700米至3000米之間的中亞高山隻有0.5℃至2.0℃左右。
冬季在蒙古高原高壓控製和西伯利亞寒流作用下,氣候寒冷幹燥,雨雪稀少。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的,平川區有4個月,山麓地帶和中低山區為5個月。
(二)、日照
古浪全年日照總時數為2628.9小時至2852.3小時,日照百分率為59至64,日照時數和日照百分率,是隨著海拔的增高而減少。北部溫涼幹旱區和中部溫寒幹旱區,年日照時數為2852.3小時,日照百分率為64%。7月日照時數最多,為263.4小時,日照百分率為59%;12月最少,為209.7小時,日照率為71%。南部寒冷幹旱區和寒冷半幹旱區,日照時數為2663.3小時,日照百分率為60%。6月日照時數最多,為235.8小時,日照百分率為54%。2月最少為212.9小時,日照百分率為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