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綜合(2)(1 / 3)

(三)、輻射

年總輻射量為128.0千卡/平方厘米至136.17千卡/平方厘米,川區元莊子的年總輻射量為136.17千卡/平方厘米,山區為130.41千卡/平方厘米。

(四)、氣溫

古浪縣屬祁連山高寒亞幹旱區和河西冷溫幹旱區,年平均氣溫4.9℃,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9.8℃,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17.5℃。年平均氣溫隨海拔升高而遞減,年際變化不大,最高值為5.4℃(1960年),最低值為3.8℃(1967年)。

(五)、地溫

古浪地麵溫度年平均為7.5℃,比年平均氣溫高2.6℃。最熱月7月平均為22.2℃,最冷月1月平均為-8.6℃。古浪土地平均凍結日期在10月28日,最早結凍出現在1967年10月3日,最遲結凍出現在1974年11月14日。解凍平均日期為4月10日,最早解凍是在1970年3月24日,最遲解凍是在1967年4月25日。

(六)、氣壓

主要受海拔高度的影響,一般是氣壓隨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全縣平均氣壓在793.4百帕左右。南部中亞高山區的氣壓最低,北部沙漠和平原區的氣壓最高。

(七)、降水

一般年平均降水量從北向南,隨海拔的升高而增大,且分布不均。根據氣象資料,多年平均降水量為306.7毫米,其中川區多年平均降水量在200毫米左右;淺山區在300毫米左右;高寒二陰山區為350毫米至450毫米。

由於受季風氣候的影響,全縣降水量分布極不均勻,冬半年由於東亞大陸低空盛行偏北風,而高空盛行西風,中高緯度亞洲大陸是兩槽脊型,受脊前西北氣流控製,故氣候寒冷幹燥;夏半年尤其是盛夏,由於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北台西伸,或印度洋暖濕的西南氣流輸入,空氣較濕潤,多易出現中、大雨或局部地區暴雨。全年自1月份開始,降水量逐月增多,9月份開始逐月減少。4月至10月降水較集中,占年降水量的90%至92%,而11月至3月份僅占8%至10%。一年中降水多集中在7、8、9三個月,尤以8月份為最多;最少出現在12月和1月。

根據蘭州中心氣象台對河西地區的劃分標準(日降水量達0.1毫米至5.0毫米為小雨,5.1毫米至15.0毫米為中雨,15.1毫米至30毫米為大雨,30毫米以上為暴雨)計算,川區平均年降小雨51次左右;中雨3次左右;大雨不到1次;暴雨在個別年份局部地方出現,如1977年8月1日大靖地區的暴雨,降水量達80毫米至120毫米,造成嚴重災害。山區每年降小雨66次左右,比川區多3次。最早出現在4月,最晚結束在10月,集中在7月至9月。暴雨個別年份出現,局部地方出現的機會較多,強度最大的一次出現在1966年8月14日至15日,2天暴雨,總量達71.7毫米,造成洪災。

春季的第一場透雨(一次連續降水過程雨量達10毫米以上)與農業生產關係極大。因境內灌溉條件差,大部分山、灘旱地隻能靠有限的雨水來種植作物,尤其在前一年秋日底墒不足的情況下,春季下種隻能待第一場好雨。據氣象資料,古浪第一場透雨平均出現在5月11日,最早出現在1970年4月2日,最遲出現在1971年7月6日。一般出現在4月份的機率為68%,5月份的機率為14%,6月至7月份的機率為14%出現早的年份較多,偏遲或特遲的年份基本7年一遇。

降雪平均開始日期在10月6日,最早出現在1959年9月17日,最遲出現在1964年12月1日。平均降雪期為203天,最長達252天,最短為152天。年平均降雪日期為31.1天,最多年份達47天,最少年份為23天。一年中3月份降雪日數最多,平均為6.4天,最多年份達12天,最少年份為1天。曆年平均積雪日數56.8天。最多年份為90天,最少年份為25天。從各月分布情況來看,12月至2月積雪最多,平均10天左右,最多年份可達26天。最大積雪深度24厘米,出現在1979年的11月17日。川區的積雪日數,不到山區的一半。

(八)、蒸發古浪縣蒸發量較大,川區年平均蒸發量為2807毫米,是年總降水量的13.5倍。一年中5月至7月蒸發量最大,均在400毫米以上。山區為1777毫米,是降水量的4.9倍。一年中最大蒸發量,出現在5月至6月,全年1月蒸發量最小。

三、水係

(一)、地表水

地表水的徑流補給來源主要是大氣降水和冰雪融化水。大氣降水占28.9%,冰雪融化水占28.6%,各類潛水占42.5%。縣境內有古浪河、大靖河2條主要河流和柳條河、花莊河2條支流及10條沿山小溝小河,均發源於祁連山區。除新堡子沙河屬黃河流域外,其餘均屬內陸河流石羊河水係。因地處內陸河流域與外流河流域的過渡地帶,氣候幹旱,雨量稀少,徑流量年際變化大,年內月分配不均,變差係數為0.4至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