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高山
指絕對高度在2700米以上,相對高度大於200米小於600米的山地。主要分布於縣東南角尖山以南毛毛山的東延山地,絕對高度在2700米以上,相對高度超過400米。主峰西井子山,海拔2938米,呈東西走向。縣境西南角雷公山以北的山地,絕對高度大部在2700米以上,不少山峰超過2800米,還有一些3000米以上的山峰,全縣最高點大牙豁山峰就位於此,絕對高度3770.8米,呈東西走向。另外,尖山絕對高度3262.8米,相對高度200米至600米,呈南、北走向;昌靈山主峰絕對高度2930.7米,相對高度500米,呈東南西北走向。此類山地因為海拔高,山地頂部冰緣作用現象明顯,大部地區適宜於林業發展。
(四)、沙漠
沙漠是一種風積地貌,綿亙於縣境北部,為騰格裏沙漠組成部分,海拔1600米至1800米之間。該地貌由新月形沙丘構成的鏈狀、壟崗狀沙梁組成,沙梁之間有塘,塘內有沙生植物、牧草,是放牧的好地方,按沙丘分布高度及其活動狀態可分為:流動沙丘分布在幹(塘)武(威)鐵路以北,沙丘連片,但類型較單一,以新月型沙丘、格狀沙丘及沙丘鏈為主,沙丘相對高度在5米至30米之間,以高10米至20米為多。沙丘間有不少與沙梁平行的窪地為暫時水流和草類生長的季節牧地。沙丘每年由西北往東南小於4米的速度移動。因“三北”(東北、華北、西北)防護林帶的營造,沙丘移動速度逐漸減慢。
半固定、固定沙丘零星分布於幹武鐵路線以南,多新月形沙丘與沙丘鏈,沙丘相對高度在3米至5米之間,最高達10米左右。
三、地質
(一)、地層
古浪地層分布有晚更新世坡地黃土層、全新世衝洪積亞砂土及砂礫石層、衝積壓亞砂土及砂礫石層、全新世風成砂等。
(二)、岩石
古浪境內岩石分布有早古生代海相碎屑岩、火山岩,早古生代海相碳酸鹽岩,早古生代中酸性侵入岩,泥盆紀陸相紫紅色碎屑岩,石炭——三迭紀碎屑岩、泥質岩,早白堊世紫紅色碎屑岩,老第三紀磚紅色粗碎屑岩,新第三紀桔紅色細碎屑岩等。
(三)、構造
古浪地質構造可劃分為3個構造層,即加裏東構造層,華力西——印支構造層和喜山構造層。加裏東構造層分布於二者之間,多形成低矮小丘。在加裏東構造層範圍內以狹長的斷塊分布於縱向斷裂帶中,向北隱伏於喜山構造層之下。
四、土壤
古浪縣地跨祁連山區、河西走廊、騰格裏沙漠三大地貌單元。不同的地形、氣候、水文地質、成土母質和人為活動等綜合作用形成了亞高山草甸土、山地灰褐土、山地黑鈣土、灰鈣土、紅土、風沙土、綠洲灌淤土、潮土等9種土類。
五、植被
民國以前,古浪降水充足,植被覆蓋較好。明清時,古浪天然林木約在159萬畝左右,其中喬木林45萬廟,灌木林114萬畝。到了民國三十七年(1948),森林麵積已大大減少。據當時縣政府的統計報表載:有森林麵積12.5萬畝,其中:喬木林2.74萬畝,灌木林9.76萬畝。
境內植被具有多樣性特征和水平垂直分布的規律,大致分為山地垂直帶、山地灌叢草甸植被帶,山地冷蒿、克氏針茅草原植被帶,灌木亞菊、合頭草山地荒漠植被帶,平原區荒漠化草原植被帶,紅沙、沙蒿、駝絨蒿、白刺荒漠等5種植被帶。
第二節自然資源
一、土地資源
全縣總土地麵積為5287平方公裏(折合793.05萬畝)。依據土地的經營特點,利用方式和分布特征等因素,可分為以下幾種資源類型。
(一)、耕地
全縣可耕地總麵積為222.76萬畝,占全縣總土地麵積的28.09%,主要分布於古浪河、大靖河流域及上遊峽穀區和下遊川灘區。土層大部深厚,肥力較高,質地多為沙壤和中壤。耕地分為:一是質量好的農用地,主要是古浪河出山口的部分灰鈣土、灌淤土水地;大靖河上遊的灰鈣土和灌淤土水地;大靖河下遊的沙壤灰鈣土和井水灌區的灌淤土等,麵積為17.82萬畝,占耕地麵積的8%。二是質量中等的農用地,主要是黑鬆驛、古豐等半幹旱山區的山地黑鈣土。三是質量下等的農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