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綜合(1)(1 / 3)

第一節自然環境

一、地理位置

(一)、位置

古浪縣位於河西走廊東端,烏鞘嶺北麓,騰格裏沙漠南緣,介於北緯37°09′至37°54′,東經102°38′至103°54′之間,居甘肅省中部。東接景泰縣,南依天祝藏族自治縣,西北與涼州區毗鄰,東北與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接壤。縣境內蘭武二線、甘新公路縱貫南北,幹武鐵路、雙景公路橫穿東西。

(二)、麵積

全縣東西長約102公裏,南北寬約88公裏,總麵積5287平方公裏,占武威市總麵積的15.94%。其中南部中高山半幹旱區85.8873萬畝,占總麵積的10.83%;中南部中低山幹旱區313.7306萬畝,占總麵積的39.56%;中部平原綠洲區166.2233萬畝,占總麵積的20.96%;北部幹旱荒漠區227.2088萬畝,占總麵積的28.65%。

(三)、縣界

古浪縣縣界四至為:南與天祝藏族自治縣安遠鎮之大台,朵什鄉之南衝寺,東大灘鄉之石落灣、西岔口,西大灘鄉之馬場台,鬆山鎮之社拉灣等處接壤;北至旱麻崗劉家沙窩,與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為鄰;東與景泰縣之紅水鄉毛牛圈相連;西與涼州區黃羊鎮之狄家莊、下山坡,中路鄉之沙溝毗鄰。東南與景泰縣寺灘鄉之白茨水沙河、麻黃溝、楊家莊連接;西北與涼州區吳家井鄉和國營黃羊河農場接壤;西南與天祝藏族自治縣安遠鎮之白塔和哈溪鎮之茶崗村之官家台相連;東北與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溫都爾圖鄉之壑落井為鄰。

二、地貌

古浪縣地處河西走廊東端,南依祁連山東延支脈烏鞘嶺、毛毛山,北靠騰格裏沙漠,是青藏、蒙新、黃土三大高原的交彙地帶。地勢南高北低,海拔在1550米至3469米之間,地貌類型複雜多樣,地貌分帶現象明顯。縣境南部為中、高山地,中部為低山丘陵溝壑區,中部為傾斜平原綠洲農業區,北部為荒漠區。

(一)、平原

由古浪河、大靖河傾斜衝積平原,昌靈山前小洪積扇和山前穀地以及灘旱地組成,海拔在1600米至2400米之間。據成因又可分為河穀平原(包括階地)、平坦的洪積平原、傾斜的洪積平原和起伏的洪積平原4個二級類型。由於衝洪積作用,地勢較平坦,大部分土質良好,土層較厚。

1、河穀平原(包括階地)

形成於丘陵山地之間,沿河穀分布的較狹窄地帶,如古浪上遊的龍溝穀地、黃羊川河穀地,古浪河支流的柳條河穀地,大靖河上遊的酸茨壩河穀地、條子溝河穀地等,是縣境內最好的川地產糧區。

2、平坦的洪積平原

主要分布在雙(塔)景(泰)公路以北,騰格裏沙漠以南地帶,為大洪積扇組成部分,地勢平坦,澆灌條件良好,為糧食、油料、瓜果等作物的主要產區。

3、傾斜的洪積平原

主要分布在古浪峽口和大靖峽口以北,雙(塔)景(泰)公路以南和中部丘陵山地之間,由古浪河和大靖河洪積扇為主體的多個洪積扇連結而成,土地肥沃,澆灌條件良好,是糧食、油料、瓜果等作物的主要產區。縣境南部的毛毛山北麓和甘溝灘也屬於這類平原,發展糧食作物需改善澆灌條件。

4、起伏的洪積平原

主要分布在昌靈山前和山地間,多為小的洪積扇連結而成,坡度大於4度,地表因衝溝茄割麵較破碎,地麵物質粗大,砂礫石比重增加。

(二)、丘陵

丘陵指相對高度小於200米的坡狀起伏地麵。因氣候幹燥,植被覆蓋度差,大部分為裸露地麵。利用率比台地差,農耕需注意水土保持。按成因可分為兩種類型。

侵蝕低丘陵,相對高差小於100米,除年家井以北一帶分布的紅土丘陵範圍稍大外,其餘均為零星分布。

侵蝕高丘陵,相對高差在100米至200米之間,分布於上述類型的兩側,為頂部呈渾圓的丘陵,地麵較破碎。

(三)、山地

橫貫境內的南部山地祁連山東端支脈延伸部分,向東南沒入黃土高原,在地質構造上屬祁呂構造地帶。由於第三紀以來山地交替上升和沉降運動,以及第四紀強烈的新構造運動的影響,使南部山區周期性劇烈隆升,形成了地壘式的山地地貌景觀特征。

1、中山

指絕對高度大於2000米小於2700米,相對高度大於200米,小於600米的山地。這類山位於北部平原帶以南、橫山的桃樹溝腦至秦家大山一線以北,和昌靈山西南,大溝、頭道溝以東一帶;黃山桃樹溝腦至秦家大山一線以南與黃羊川河之間,頭道溝以西與水泉溝之間的山地,經長期風化侵蝕形成坡陡溝深基岩裸露山地。還有一類主要分布在大靖河以東,水泉溝以西,相對高度在200米至400米之間。有幾處麵積較大,海拔在2700米至2800米之間的夷平麵,主要分布在縣境南部的大灘附近。還有一部分分布於縣境西南部,黃羊川河以南及黑鬆驛一帶,為涵養水源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