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新課程改革的檢視與展望(3)(3 / 3)

(三)課程內容對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情感態度和技能學習重視程度不高

不論是以文字為中心,還是以學科知識為中心,最大的不足就是“不教你在利用自然上認識自然”,“不教你試驗,不教你創造”。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必須與社會實際生活緊密結合起來,特別需要強調聯係學生生活、聯係社會實際的學習環節,課程學習目標不僅需要包括知識技能,也應該蘊含思維能力與習慣、思想方法、意識、觀念,以及態度、情感與價值觀等等。

目前,教育界在教學內容確定的依據——課程目標優先選擇的取向上有些新的變化。按照傳統慣例,確定教學內容的目標有三個不同的層次,分別為知識、實用技術、態度和技能。在這三個層次中,知識是被優先重視獲取的。目前,在信息量持續迅速增加和社會生活傳播對教育內容影響日趨強烈的前提條件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有的報告中指出:如果把十分複雜多樣的過程簡化,我們就可以按照學校教育目標層次的顛倒形式表現出突出行為培養的新趨勢。這種新的目標三級層次依次為態度和技能——實用技術——知識,態度和技能放在了優先重視的位置。雖然新的三級目標層次沒有忽視在社會生活中越來越多的傳播信息,它必須做到與科學自身的發展及其對社會和個人生活產生的作用協調一致,但是目標的價值取向和優先順序的確已出現了變化,因為“現在人們知道,具有堅實行為素養的人更適合於學習和更新自己的專業和文化知識。他們在需要時知道如何通過圖書館和計算機獲取新信息。行為和能力也是在掌握和實踐知識的過程中形成的。”

針對課程和教學內容中存在的上述問題,我國學者也做過詳細的剖析和評價。中國科學教育的弱點,在於過分強調知識的灌輸而忽視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的培養;過於統一的教育管理模式抑製了學校的自主創新與競爭,限製了科學教育內容、方法與目標的多樣性、創造性和靈活性;長期的計劃經濟環境,使中國缺乏對科學教育內容不斷更新的強有力的社會競爭需求動因;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還沒有來得及建立起健全的、有效的社會對科學教育改革發展的評價和輿論反饋機製;還缺乏更加廣泛深入的國際性科學教育交流與合作;校長、教師的科學素養及教育學、心理學素養都有待進一步提高;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社會科學、人文藝術存在人為分割和偏頗等等。

二、課程內容創新的重點問題

目前,新課程改革仍然是在國家統一部署下,有計劃、有步驟推進的。課程教材由國家統一規定和設計,這並意味著廣大中小學教師對課程改革無能為力,隻能在課程計劃和教材確定後,以此組織教學活動,教學生學習和掌握教材內容。把教師和學生排斥在課程教材改革之外,會在很大程度上抑製師生對課程編製和實施過程中發揮創新精神,也會影響到課程製度的創新。準確地說,教師是課程改革的主力軍,是課程創新能否成功的關鍵。據有關資料研究表明,美國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課程改革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師水平跟不上新課程要求,沒能清楚地理解和把握課程編製的意圖。國家和地方製定出的課程屬於預期課程,它要通過教師的實施課程才能變為學生的實現課程。美國課程論專家提出課程編製的集體審議製度,其目的就是要確立和鞏固教師在課程創新中的地位。因此,課程改革實驗的全過程都需要教師的積極參與,包括課程目標的確定、課程內容的選擇和編排、教材的編寫、課程評價等各個環節,要不然課程實現創新的宗旨是很難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