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要更大範圍地動員廣大中小學教師參與課程改革中,最佳的著手點是教學內容的創新。課程和教材必須維持一定時期的穩定性,但教學內容的選擇卻必須要具有靈活性、適應性和保持一定的彈性。例如怎樣刪減陳舊的知識內容,增加反映最新科技成果的知識與技能;怎樣對知識進行重組,促進課程教學內容的綜合化;怎樣改革課程管理大一統的“集權體係”,完善和實施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促進課程內容的個性化與特色化;怎樣打破課程內容即教材的思維定式,使課程內容兼顧學科教材體係、學習活動和學習經驗等幾個方麵的因素。更重要的是,要突破單純課堂教學的束縛,將課程學習內容的選擇目光,引向校園外浩瀚的知識海洋,將一切傳播媒體都看作教材,使生活的一切時間和空間都成為課堂和課程學習。
(一)抓住課程教學內容的重點
隨著現代社會和科技的飛速發展,各學科的課程內容逐漸膨脹,學生不堪重負已經成為世界性教育問題。在應試教育桎梏下,我國中小學的教學內容被引向了愈來愈深、愈來愈難的歧途,學生負擔之重已經成為了世界之最,減負勢在必行。究其根源,課程內容總量偏多、必學知識偏深偏難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這些又深又難的所謂必修知識,有相當一部分屬於在未來社會生活中用處不大的知識,甚至有的已經過時。
我國有些教育學家曾經引用別人的分析深刻地揭示了這種現象。例如美國遺傳學家傑弗瑞從生命科學發展的角度,針對中學生物課程內容改革,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必須刪去僅在生命科學史上有意義的大部分概念,保留那些對生命科學發展有價值的概念。他在審閱高中生物學教材之後說,教材要求學生掌握160多個概念,但是,用於理解當代生命科學和涉及這門科學未來的基本概念不過十幾個。換句話說,中學現行生物課程內容將有可能被刪去十分之九!美國物理學家安瑟尼·齊以現行中學物理教材中的“胡克定律”為例,說明什麼是過時的、受到局限的知識。胡克定律是關於金屬彈簧拉伸特定現象的一個簡單陳述。自上個世紀三十年代金屬理論問世後,這個定律完全可以用金屬中原子之間的電磁相互作用來解釋。然而,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中學物理課程仍要求學生掌握胡克定律。安瑟尼·齊認為物理課程之所以日益龐雜的原因,就是因為課程設計者試圖以盡可能多的定律去解釋物理世界中所觀察到的每一種現象。事實上,當代基礎物理學家正在往使定律盡可能少的方向努力:“當代物理學在著手向進一步的簡化進發。我們對自然探究得越深,它就越顯得簡單。”這些例子表明,由於科學課程教材改革的滯後,給學生帶來的很多學習負擔大量都屬於毫無意義的。
在推進素質教育過程中,有的地方片麵認為,既然強調學生全麵發展,就必然要求學生掌握更多更全麵的知識。於是,在素質教育的旗幟下,增加課程和教學內容就是一種必然的選擇。很多學校都通過開設諸如環境保護課、國防教育課等等,或者在已經十分擁擠的現有課程教學計劃中增加上述各種內容,使得學生的課業負擔進一步加重。麵對紛繁複雜的現代信息,善良的教師生怕學生不知道,盡量地多講授,教學的內容越來越多,但好心卻未能辦成好事,教師必須要明白這個道理。
毫無疑問,課程教學需要及時增加和補充最新科技知識和社會實踐成果經驗。但是有增必有減,隻做加法不做減法,無論怎樣也不能完成課程改革的艱巨任務,關鍵在於對教學內容的科學選擇。在進一步降低課程學習內容總量,減少知識點,刪去那些在社會生活中用處不大、超越學生認知能力、過深過難的學習內容基礎上,各門學科教學內容的重心都應該是向學生呈現一種整體知識框架,給他們一個全麵的知識結構。然後,精選出必須學習掌握的核心知識。美國在《2061計劃》中將核心知識的選擇歸納為:“要選擇對現在和數十年以後仍然應當知道的知識以及影響重大的內容。另一方麵,就是不再講授那些過時的技術或知識,特別是要選擇那些為人生建造知識大廈的永久基礎的概念。”教育學家布魯納曾經指出,學生對所學材料的接受必然是有限的,如何能使他們在接受這種知識後能對他的一聲的思考有價值,他的回答是:不論學生選取怎樣的學科,務必使他們理解該學科的基本結構。學科結構旨在實現課程內容量的壓縮和質的精選。他認為可以把現行的極其豐富的學科內容精簡為一組簡單的命題,成為更經濟和更富活力的東西。隻有簡化學科內容後,才能適當增強課程的理論深度。凡是用現行手段教授的一切題材,都可以用更單純的形式,更早期地教給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