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音樂——節奏智力。是指感受、辨別、記憶、改變和表達音樂的能力,表現為個人對音樂,包括節奏、音調、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過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達音樂的能力。這種智力在作曲家、指揮家、歌唱家、演奏家、樂器製造者和樂器調音師身上有比較突出的表現,例如音樂天才莫紮特。
3.邏輯——數理智力。是指運算和推理的能力,表現為對事物間各種關係如類比、對比、因果和邏輯等關係的敏感,以及通過數理運算和邏輯推理等進行思維的能力。這種智力在偵探、律師、工程師、科學家和數學家身上有比較突出的表現,例如相對論的提出者愛因斯坦。
4.視覺——空間智力。是指感受、辨別、記憶、改變物體的空間關係並藉此表達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表現為對線條、形狀、結構、色彩和空間關係的敏感,以及通過平麵圖形和立體造型將它們表現出來的能力。這種智力在畫家、雕刻家、建築師、航海家、博物學家和軍事戰略家的身上有比較突出的表現,例如畫家畢加索。
5.身體——動覺智力。是指運用四肢和軀幹的能力,表現為能夠較好地控製自己的身體,對事件能夠做出恰當的身體反應,以及善於利用身體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能力。這種智力在運動員、舞蹈家、外科醫生、賽車手和發明家身上有比較突出的表現,例如美國籃球運動員喬丹。
6.自知——自省智力。是指認識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表現為能夠正確地意識和評價自身的情感、動機、欲望、個性、意誌,並在正確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評價的基礎上形成自尊、自律和自製的能力。這種智力在哲學家、小說家、律師等人身上有比較突出的表現,例如哲學家柏拉圖。
7.交往——交流智力。是指與人相處和交往的能力,表現為覺察、體驗他人情緒、情感和意圖並據此做出適宜反應的能力。這種智力在教師、律師、推銷員、公關人員、談話節目主持人、管理者和政治家等人身上有比較突出的表現,例如美國黑人領袖、社會活動家馬丁·路德。
8.自然觀察智力。是指認識世界、適應世界的能力,是一種在自然世界裏辨別差異的能力,如植物區係和動物區係、地質特征和氣候。
9.存在智力。是指陳述、思考有關生與死和終極世界的傾向性,即人們的生存方式及其潛在的能力。如人為何要到地球上來,在人類出現之前,地球是怎樣的,在另外的星球上生命是怎樣的,以及動物之間是否能相互理解等。
每個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擁有上述九種基本智力,智力之間的不同組合表現出個體間的智力差異。教育的起點不在於一個人有多麼聰明,而在於怎樣變得聰明,在哪些方麵變得聰明。在加德納教授看來是以能否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和創造出社會所需要的有效的產品的能力為核心的,也是以此作為衡量智力高低的標準的。因此,智力是個體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生產出或創造出具有社會價值的有效的產品的能力。多元智力理論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強調多元性;強調差異性;強調創造性;強調開發性。
二、多元智力理論與課程設計
加德納認為,在人的一生中,各種智力不斷地受到先天及後天的影響,啟發或阻抑。因此,教育的主要目的不隻是在知識的傳授,更是在發掘並指引這些智力的發展。“多元智力”論提醒教師應從多元管道切入教學,提供不同的課程內容。“多元智力”說對於課程設計提供了諸多啟示。
1.更新課程內容,擴充能力範圍。加德納說,由於太多的原因,今日有大多陳舊的教學內容仍然保留在課程裏。我們應當重新確立課程體係與教學內容,使之利於傳授當今急需的技能、知識和最重要的理解能力。傳統的學校教育隻重視學業智力,特別是語文和數理兩種能力,對其他能力諸如社交智力、自我認識智力有所忽略,其實這些能力對於現實生活極其重要。
2.講究個別性、個性化設計。智力既然是因人而異的,而教育的目標就在於“尊重每一個人的不同的成長”,人盡其才。要達到這個目標,就必須有多元化的課程設什,借以實施個別性、忖化的學習,以便適應木向的學習風格和特長。拉斯卡主張設計如下四種基本課程:“完全習得課程”——旨在習得讀寫算基本技能,“發展(有機)課程”——旨在培養思考力、判斷力,“擴充課程”——旨在進一步擴充知識技能,個人(自由選擇)課程——旨在提供兒童自由研究、自學自習。這些課程作為一個整體加以整合,以適應不同學年和發展階段的差異而變更各自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