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
遵循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與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相適應的教學模式表現為: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教師充當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在這種模式中,學生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識不再是教師傳授的內容,而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對象;教學媒體也不再隻是幫助教師傳授知識的手段、方法,而是用來創設情境、進行協作學習和會話交流,即作為學生主動學習、協作式探索的認知工具。顯而易見,在這種模式下教師、學生、教材和媒體等四要素與傳統的教學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間有完全不同的關係。但是這些作用與關係也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確的,因而成為教學活動進程的另外一種穩定結構形式,即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的教學模式。
在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下,目前已開發出的、比較成熟的教學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⒈支架式教學。支架式教學被定義為:“支架式教學應當為學習者建構對知識的理解提供一種概念框架。這種框架中的概念是為發展學習者對問題的進一步理解所需要的,為此,事先要把複雜的學習任務加以分解,以便於把學習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支架原本是指建築行業中使用的腳手架,用這種形象來描述一種教學方式就是:學生被看做是一座建築,學生的學習是在不斷地、積極地建構著自身的過程;而教師的教學則是一個必要的腳手架,支持著兒童不斷地建構自己,不斷發展著新的能力。支架式教學是以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為理論依據。維果斯基認為,在測定兒童智力發展的時候,應該至少確定兒童的兩種發展水平:一種是兒童現有的發展水平,另一種是潛在的發展水平,這兩種水平之間的區域被稱作“最近發展區”。教學應從兒童潛在的發展水平開始,不斷創造新的“最近發展區”。支架教學中的“支架”應根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來建立,通過支架作用不停地將學生的智力或能力從一個水平引導到另一個更高的水平。
2.拋錨式教學。這種教學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實事件或問題的基礎上。確定這類真實事件或真實的問題被形象地比喻為“拋錨”,因為一旦這類事件或問題被確定了,整個教學內容和教學進程也就被確定了。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要想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即達到對該知識所反映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該事物與其他事物之間聯係的深刻理解,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學習者到現實世界的真實環境中去感受和體驗,而不是僅僅聆聽別人關於這種經驗的介紹和講解。由於拋錨式教學要以真實事例或問題為基礎,因此又被稱之為“實例式教學”“基於問題的教學”或“情境性教學”。
⒊隨機進入教學。由於事物或問題的複雜性與多麵性,要做到對事物內在性質和事物之間相互聯係的全麵了解與掌握,真正達到對所學知識的全麵而深刻的意義建構是相當困難的,一般從不同的角度來考慮可以得出不同的理解。要克服這些弊端,在教學中就要注意對同一教學內容,要在不同的時間和情境下,為不同的教學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現。換句話說,學習者可以任意通過不同途徑和方式進入同樣教學內容的學習,從而獲得對同一事物或問題的多方麵的了解與認識,這就是隨機進入教學。非常明顯,學習者通過多次進入同一教學內容將能達到對該知識內容比較全麵而深入的掌握。這種多次進入,絕不是像傳統教學中那樣,隻是為鞏固一般的知識、技能而實施的簡單重複。這裏的每次進入都有不同的學習目的和不同的問題側重點。因此多次進入的結果,絕不隻是對同一知識內容的簡單重複與鞏固,而是使學習者獲得對事物全貌的理解與認識上的飛躍。
四、建構主義的教學設計原則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認為學生是認知的主體和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隻對學生的知識建構起幫助和促進作用,並不要求教師直接向學生傳授和灌輸知識。在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教師和學生的地位、作用和傳統教學相比有很大的變化。近年來,教育技術領域的很多專家們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與探索,力圖建立一套能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以及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相適應的全新的教學設計理論與方法體係。盡管這種理論體係的建立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並不能在短期內完成。但是其基本思想及主要原則已經逐漸地明朗起來,並已開始實際應用於指導基於多媒體和因特網的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教學設計。建構主義使用的教學設計原則有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