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新課程改革的檢視與展望(1)(1 / 3)

尋找新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把學生作為知識灌輸對象的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已經逐漸被把學生看做是信息加工主體的認知學習理論代替了。隨著心理學家對人類學習過程認知規律研究的不斷深入,目前認知學習理論的一個重要分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逐漸流行了起來。

當前國內外各級各類學校教學改革的關鍵在於能不能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這種“以教師為中心,教師講、學生聽”為特點的教學模式既不能保證教學的質量與效率,又不利於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不利於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因此,國內外的許多教育工作者、教育學家、教育技術專家多年來從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麵作了大量的研究與探索,建構主義理論正是這種努力所取得的主要理論研究成果。隨著多媒體計算機和因特網教育應用的飛速發展,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正越來越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並在世界範圍內日益擴大其影響。學習並研究一些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同時開展基於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教學實踐,將對實施以德育為核心,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推進課程教材改革,產生深遠的影響和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源自關於兒童認知發展的理論,因為個體的認知發展與學習過程有密切關係,因此利用建構主義可以比較好地說明人類學習過程的認知規律,即能更好地說明學習怎樣發生、意義怎樣建構、概念怎樣形成,以及理想的學習環境應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總之,在建構主義思想指導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較有效的認知學習理論,並在此基礎上實現較理想的建構主義學習環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內容可從學習的含義與學習的方法兩個方麵進行說明。

(一)學習的含義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並不是通過教師傳授獲得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學習是獲取知識的過程其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由於學習需要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並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即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而實現的意義建構過程,因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情境,學習環境中的情境必須要有利於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這就對教學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說,在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教學設計不僅要考慮教學目標分析,還要考慮是否有利於學生建構意義的情境的創設問題,並把情境創設看做是教學設計的最重要內容之一。協作,協作發生在學習過程的始終。協作對學習資料的搜集與分析、假設的提出與驗證、學習成果的評價直至意義的最終建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會話,會話是協作過程中的不可缺少環節。學習小組成員之間必須通過會話商討怎樣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的計劃;另外,協作學習過程也是會話過程,在此過程中,每個學習者的思維成果為整個學習群體所共享,因此會話是達到意義建構的重要手段。意義建構是整個學習過程的最終目標。所要建構的意義是指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事物之間的內在聯係。在學習過程中幫助學生建構意義就是要幫助學生對當前學習內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該事物與其他事物之間的內在聯係達到較深刻的理解。這種理解在大腦中的長期存儲形式就是“圖式”,也就是關於當前所學內容的認知結構。由上述“學習”的含義可以知道,學習的質量是學習者建構意義能力的核心,而不是強調學習者重現教師思維過程的能力。換句話說,獲得知識的多少取決於學習者根據自身經驗去建構有關知識的意義的能力,而不取決於學習者記憶和背誦教師講授內容的能力。

(二)學習的方法

建構主義倡導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也就是說既要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能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和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和有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學生要成為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就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在這些方麵發揮主體作用:

1.要用探索法、發現法去建構知識的意義。

2.在建構意義過程中要求學生主動去搜集並分析有關的信息和資料,對所學習的問題要提出各種假設並努力加以驗證。

3.要把當前學習內容所反映的事物盡量和自己已經知道的事物聯係起來,並對這種聯係加以認真的思考。聯係與思考是意義構建的關鍵。如果能把聯係與思考的過程與協作學習中的協商過程相結合,則學生建構意義的效率就會更高、質量也會更好。協商有自我協商和相互協商兩種類型,自我協商是指自己和自己明辨什麼是正確的;相互協商則指學習小組內部相互之間的討論與辯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