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對國營企業中的792名工人調整簡化了工資標準,月增工資2817.29萬元,人均月增資3.56元。
1986年1月,全縣18家國營企業對1212名職工中的853人進行了套靠。1987年,有64%的企業職工實行了浮動工資,年增資12.67萬元。
1988年,全縣職工總數5602人,全年工資總額985.9萬元。其中:固定職工工資838.3萬元,合同製職工工資58.7萬元,其他職工工資88.9萬元(其中計劃外用工工資82.4萬元)。職工年工資收入達1956.82萬元,與1985年工資1038.5元相比,增長了88.43%,提高了職工的物質生活水平。
1993年10月,進行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三次工資製度改革。行政機關和事業單位建立了不同的工資製度。機關工作人員實行職級工資部分(即職務工資、級別工資、基礎工資和工齡工資)和津貼部分;機關技術工人實行崗位等級(職務)工資製,即崗位工資、等級工資、獎金;事業單位管理人員實行職務工資和津貼;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實行技術等級工資製加津貼。工資製度的改革,使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工資收入有了較大提高,其中個人最低增資額35元,最高增資達213.5元。同時,建立了正常的工資增資機製,使工作人員的工資水平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有計劃地增長,並與企業相當人員的工資水平大體持平。
2001年4月,調整了全縣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工資標準,增加了離退休費,實施了艱苦邊遠地區津貼(均從2001年1月1日執行),並從是年起執行年終一次性獎金的規定。艱苦邊遠地區津貼按四類標準執行,即科員以下(含助教以下,高級工以下人員)280元,科級(含講師專業技術人員)330元,縣級(含副教授級專業技術人員)420元。2001年1月起,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基礎工資仍統一發放,獎金、津貼部分核撥本單位,按績效實行二次分配。
2006年,全縣單位職工月平均工資1463元。
五、人才管理
(一)吸收錄用幹部
建縣初期,天祝幹部的來源多係縣內民族宗教界中上層人士、農牧民積極分子和青年學生,還有一些是省、地調派來的領導幹部和青年幹部。1953年後,隨著機構的增多,從農牧民積極分子和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青年中吸收、錄用了大批幹部。至1954年,幹部總數達560人,其中藏族幹部253人,縣級幹部3人,科級幹部20人,婦女幹部15人。
60年代,先後從外地調入了一批幹部,在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中吸收了部分積極分子,充實了幹部隊伍。1978年後,按照“德才兼備”、“任人唯賢”的組織路線和幹部“四化”的標準,選拔吸收了一批幹部,使幹部的知識結構和文化素質有了很大變化。
1993~2005年,全縣共聘用鄉鎮農業服務體係幹部239名,其中鄉鎮林業站21名,財政所34名,農機站23名,農技農經站60名,畜牧獸醫站90名,文化站8名,計生站3名。聘用製幹部占鄉鎮幹部總數2649人的9.02%。1992~2005年,為企業和自收自支事業單位錄(聘)用非在職“五大”畢業生和自費中專生250名。2002年9月,公開招考錄用了30多名英語教師;2005年10月,將15名鄉鎮招聘幹部過渡為公務員,報考錄用7名政法工作人員。
(二)大中專畢業生分配
50年代,省、地每年給天祝陸續分來農、林、牧、醫療衛生及師範院校的大、中專畢業生。
1964年,在全縣幹部中有大、中專畢業生75人。“文化大革命”中分配一度停止。1977年恢複高考,畢業生分配又逐年增加。至1988年,全縣共分配來大學畢業生160人。
1989~2000年,全縣共分配非師範類大中專畢業生716人。分配到經濟建設生產第一線的畢業生占80%以上。1999~2000年,從應屆大中專畢業生中通過考試錄用公務員23名,充實到農村基層工作。2001年、2002年,全部分配了上年畢業的大中專學生,此後,畢業生供大於需,2003年,隻安排了13名,2004~2005年,經考試分別錄用了130名和100名。為解決部分專業人才短缺,2005年,分別從外地引進醫學和師範專業畢業生10名和4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