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社會保險
2001年後,天祝縣初步形成了以養老、失業、醫療、工傷和生育保險為主要內容的保障框架。“十五”期間,有520名國有企業下崗職工領取了基本生活費;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發放率達100%。2005年,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人有3569人,基金征繳率達94%;參加失業保險的企事業單位129戶,職工5336人,征繳失業保險費159萬元,累計為1006名失業職工和企業特困職工發放失業救濟金112.7萬元;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達10008人;參加工傷、生育保險的人數分別為2000人和408人。
四、勞動保障監察及勞動爭議仲裁
“十五”期間,縣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貫徹實施《勞動法》,在各類用人單位普遍推行了勞動合同製度。共查處各類侵犯勞動者合法權益案件123件,其中,受理拖欠農民工工資案件82件,追回農民工工資285.1萬元,涉及農民工4857人。受理各類勞動爭議仲裁案件36件,結案率保持在90%以上。到2005年,全縣企業簽訂勞動合同率達到80%。建立了由勞動保障部門、工會組織和企業參加的勞動關係三方協調組織。勞動爭議處理工作逐步納入規範化、法製化軌道,勞動仲裁三方機製得到進一步加強,勞動爭議仲裁庭、仲裁員製度進一步完善。
五、就業服務
全縣的職業技能培訓工作,起步於80年代,發展於90年代,尤其是從1984年縣勞動服務公司成立以來的17年間,累計舉辦財會、計算機、服裝裁剪等培訓班87期,涉及培訓項目10餘種,培訓人員達4300多人(次),其中近80%的受訓人員實現了就業。累計為省內外167所技工學校輸送671名學生。經過學習深造,其中90%以上的學生在外縣(市)實現了就業。1997年,成立縣企業解困與職工再就業工程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至2000年,先後有270人(次)參加了37期培訓,占全部下崗職工總數的90%,其中有6成下崗職工通過多種途徑實現了再就業。勞動服務企業自創辦以來,累計安置下崗職工、失業職工897人。參加失業保險的企事業單位有57戶,職工2784人,失業保險覆蓋率達95%。“十五”期間,城鎮新增就業6000人,累計有882名下崗職工實現再就業,其中政府公益性崗位安置545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製在4.5%以內。城鎮新成長勞動力基本實現了通過勞動力市場雙向選擇就業。全縣有下崗失業人員1392人,其中國營企業下崗職工418人,失業職工974人,夫妻雙方下崗職工253對。
為了鼓勵支持下崗失業人員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從2003年起,縣上貫徹積極的再就業扶持政策,至2005年底,為下崗失業人員發放《再就業優惠證》1675本,其中為“4050”(即女40歲、男50歲)人員發放265本。督促稅務、工商、衛生等部門共為下崗失業人員減免稅金及種類管理費、工本費等計36.26萬元。
第六節人事
一、機構
天祝建政後,幹部實行分級管理,縣級領導幹部由上級管理,其餘均由中共天祝縣委組織部和縣政府民政科(局)分別管理。1959年12月,民政局改稱民政人事局。1961年11月複稱民政局。1980年2月成立縣人事科。1984年1月人事科與民政局並為民政人事局,是年6月,人事與民政分設,成立縣人事局。
二、編製管理
1950年天祝自治區成立時,武威專員公署直接下達編製30名。1954年第一次製定了係統的編製方案,縣級機關定編120名,區、鄉定編96名。1957年調整編製,加強基層,撤並了部分機構,精減幹部38人,6名區級幹部調整到鄉級。1984年5月,進行體製改革,成立了縣編製委員會,委員會由政府主管縣長、縣委組織部、縣人事局、勞動局、財政局、經濟計劃委員會領導組成,下設辦公室辦理日常事務。此後,進一步強化編製管理,實行編製與工資基金統一管理,以經濟和行政相結合的手段控製編製數額,使編製管理向科學化和綜合性的多渠道方向發展。
1989年,機構工作繼續壓編“消腫”,清理超編人員。年初,縣政府對全縣各種機構及其人員編製進行了一次全麵的核定和調整,製定下發6條編製管理措施。核定後下達給縣委部門編製97名(含人武部19名),人大常委會24名,政府部門(不含公安司法)281名,政協18名,人民團體18名,公安局103名,檢察院36名,法院51名,司法局9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