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社會(6)(1 / 3)

2000年,全縣連續遭遇幹旱、冰雹等災害,尤其是旱災,為多年來所罕見。祁連、旦馬2鄉糧食幾乎顆粒無收,草場未能返青;大紅溝、東坪、西大灘等鄉的糧食作物大部分未能出苗。7~8月份,打柴溝、西大灘、賽什斯等14個鄉鎮又連遭冰雹襲擊和霜凍。全縣因災造成糧食作物減產2767萬公斤,油籽減產368.6萬公斤,死亡大畜1150頭(匹),小畜5952隻,洪水衝壞民房和牲畜棚圈3672間,造成各類經濟損失3781萬元,受災人口18.6萬人,成災人口12.64萬人。縣上先後下撥救災款185萬元,救災糧75萬公斤,麵粉15萬公斤,重點安排了重災區的群眾生活。

2001年,全縣遭受特大旱災,春播前後的60多天無降水,致使部分耕地無法下種,下種的農作物出苗期推遲,大部分鄉鎮農作物出苗率隻有50%~70%,旦馬、大紅溝、祁連、哈溪尤為嚴重。水庫蓄水量占曆年同期的60%,大部分河流來水量減少3~5成,部分人畜飲水管道、機井和水窖已斷流幹涸。秋季鬆山、大紅溝、哈溪、天堂、東坪、朱岔、賽什斯、炭山嶺、石門、柏林、安遠等11個鄉鎮的42個村先後遭受嚴重冰雹、洪水災害。全縣農作物受災麵積29.56萬畝,絕收9.86萬畝,大小畜死亡4.2萬頭(隻),全縣農牧業直接經濟損失6652萬元。受災人口17萬人,成災人口16.2萬人。省地安排天祝縣救災款151萬元,縣上下撥各鄉鎮救災款280萬元對災區進行救助。

2002年,石門等鄉鎮遭受了特大洪水、大麵積病蟲害、高溫幹旱、強冰雹等災害,農作物受災麵積達28.96萬畝,占總播種麵積的90.21%。洪水衝毀倒塌民房244間。各類經濟損失5531萬元。受災人口16.2萬人,成災人口14.2萬人。災情發生後,上級部門安排救災款125萬元,縣上下撥各鄉鎮口糧救災款180萬元,動員社會力量籌措資金164萬元,省慈善總會向受災嚴重的大紅溝鄉捐贈麵粉5萬公斤,解決了災區群眾生活困難。

2003年,朱岔、柏林、賽什斯、打柴溝、東大灘等15個鄉鎮遭受多次冰雹、暴洪、雪凍、青秕等多種自然災害,致使39540戶168417人受災,農作物受災麵積24.83萬畝,成災麵積22.7萬畝,造成直接經濟損失6011萬元。上級下撥救災款210萬元,縣上下撥各鄉鎮救災款220萬元。同時,安排災民建房補助款66萬元,使5個鄉鎮220戶災民建房842間,當年遷入新居。

2004年,遭受了雪凍、霜凍、幹旱、暴雨、洪水、冰雹、山體滑坡等多種自然災害,19個鄉鎮的農作物均遭損失,道路、農田、渠道、人飲工程和學校、民宅等程度不同受損,全縣共受災18.4萬人,農作物受災31.6萬畝,成災31萬畝。凍死牲畜2030頭(隻)。其中,大畜688頭,小畜1342隻。房屋受損934間(倒塌27間)。山體滑坡致2人死亡。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14億元。共下撥各鄉鎮救災款240萬元,安排建房資金30萬元,確定建房對象100戶,新建房屋459間。

2005年,全縣遭受嚴重幹旱、霜凍、洪水等多種自然災害,造成農業經濟損失5099萬元,致使4.1萬戶18.4萬農業人口人均減收277元,群眾生產生活受到嚴重影響。縣上累計下撥救災資金410萬元,對9名農村癌症患者免費發放價值5萬元的藥品,對50多名因病、因災致貧的特困戶、殘疾戶解決救助款4萬多元。發放救災衣物3萬多件。完成災民建房179戶。

(二)抗震、抗洪救災

1.天祝、古浪、景泰6.2級地震救災

1990年10月20日,天祝與古浪、景泰3縣交界處發生了MS6.2級中強度破壞性地震,使天祝的鬆山、東大灘、錢寶3鄉的33個村、3450戶、17588人受災,造成經濟損失總額5749.9萬元。

縣抗震救災指揮部及下設後勤組現場辦公室、社會治安組、醫療組、物資供應組、災情調查組等,分頭展開抗震救災應急工作。共搭設帳篷245頂,防震棚791間,修複牲畜棚圈1690間,無償發放獸醫藥品價值1.05萬元,災民醫藥品2000多元,救災麵粉13075公斤,煤炭186噸,洋芋8000公斤,油渣4000公斤,竹簾子410捆,毛氈322條,棉毯1269條,發放應急賑災皮大衣、棉大衣、棉褲、棉鞋等2921件(雙),舊衣物35000件,各類捐款16.28萬元,使災民生活初步得到了安置,迅速恢複了自救生產能力。隨後,國務院撥專款748萬元,用於災區重建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