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5月28日,重建家園工作正式開始,核定災民1008戶4942人。進駐災區的各類工程隊57個。經過8個月的施工,共完成投資717.23萬元,重建單項工程800多項,各類房屋建設5255間,建築麵積69710平方米。其中民建部分完成投資433.41萬元,修建民房4033間,52240.74平方米;用於重建、加固畜牧獸醫站、鄉村文化站、學校、鄉衛生院、派出所、糧站、供銷社等公共房屋254.15萬元,建房391間,28829.95平方米。投資75.7萬元,建成農電線路21.6公裏;投資15萬元,建成人畜飲水渠1.5公裏,新打大口井18眼,解決了2977戶人,14140頭(匹)牲畜的飲水困難,恢複了1700畝農田的灌溉。
對於地震八度區之內的囊鎖、藏民2村群眾除主房外的所有側房、棚圈、大門、圍牆等,也都按照統一抗震要求進行自建。群眾共自籌重建家園勞力和各類建材實物等折合人民幣368.2萬元,自建房屋638間7320平方米,自建棚圈2130間46880平方米(其中新建468間10296平方米,加固維修1662間36564平方米),民工建勤修建鄉、村道路5公裏,修建飲水管道16公裏。
2.天祝、古浪5.4級地震救災
1996年6月1日晚,抓喜秀龍、安遠、哈溪一帶與相鄰的古浪部分地區發生了MS5.4級地震。
震災發生後,縣委、政府立即抽調幹部逐戶核查災情,並爭取重建資金179萬元,發動全縣幹部群眾捐助10萬元,安排災民生活,使1.8萬災民得到了救助,1300間危房和棚圈得到了修複,6所學校恢複了正常教學,2所醫院得到了重建,3項水利工程如期竣工,妥善安置了災民的正常生產生活。
3.“6·7”抗洪救災
2002年6月7日,天祝縣遭遇自1951年以來最大的強降雨引起的洪水災害。石門、抓喜秀龍、打柴溝、華藏寺、安遠、炭山嶺、朵什、賽什斯、祁連、旦馬、大紅溝、東大灘、天堂、朱岔、西大灘等15個鄉鎮遭災,石門河沿岸尤為嚴重。洪水造成2人死亡,3600畝莊稼被淹,1600餘頭(隻)牲畜被衝走,沿岸公路、橋梁、樹木、房屋及其他建築物均被毀壞。
災害發生的當日,市、縣主要領導和有關部門負責人急赴現場領導救災,解放軍指戰員、機關幹部、農牧民群眾、學校師生共3400餘人參加抗洪搶險,營救溺水人員3人,救治傷員3人,疏散、解救被困群眾160餘人。災後重建中又得到了省市有關部門的大力資助,災區的生產生活很快得到恢複。
五、城鄉社會保障
1998年10月,縣上製定了《天祝縣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製度》。1999年7月,又製定了《天祝藏族自治縣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製度實施辦法》。當年共保障低保對象122戶379人,發放保障金21萬元。2000年,縣上成立了專門調查機構,對22個鄉鎮、82個行政事業單位、36家國有和集體企業進行調查。經調查,應享受城市低保對象1998戶5479人,農村應保對象9987戶43090人。當年,共向城市低保對象發放低保金176戶581人計37萬元,向農村低保對象發放低保金280戶434人計10.94萬元。2001年向270戶892人發放城市低保金46萬元,至2005年,增加到1991戶5018人390萬元。
六、群眾自治機構建設
(一)村(居)委會建製
1990年,全縣共轄5鎮17鄉221個村,4個居民委員會。同年在原有安遠、哈溪、團結路東、團結路西居委會的基礎上,新設華藏寺南街、中街2個居委會,居委會總數增加為6個。
1991年,將東坪鄉的紮帳村分設為羅家灣和紮帳2個村,賽什斯鄉的大克岔村分設為大克岔和小克岔2個村。全縣村委會數增加到223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