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社會(5)(3 / 3)

1982年,天祝縣幹旱、風雪、冰雹等災害頻繁,農牧業生產大幅度減產,糧食和油籽總產分別比上年減產40%和60%;草原普遍受旱,全縣成畜死亡12.7萬多頭(隻)。縣上成立抗災救災辦公室,組織群眾抗災自救,支持鄉鎮企業,廣開副業門路,副業收入達334萬元。國家拔救災款33.7萬元,進行重點救濟。

1987年,全縣11個鄉鎮、73個村先後遭受春旱、伏旱、霜凍、冰雹等自然災害,農作物受災麵積23.25萬畝,成災麵積18.62萬畝,受災人口5.44萬人,全縣6586戶、3.7萬人的生活和生產麵臨困難。地、縣組織工作組組織群眾抗災自救,調拔籽種5萬斤,化肥70噸;投放抗災保畜款3.5萬元,飼料59.5萬公斤,保證災區農牧民最基本的生產和生活條件。

1991年,各種自然災害頻繁發生。5月初,全縣大麵積遭受霜凍;6月,全縣持續幹旱,受災嚴重的有祁連、旦馬、西大灘等13個鄉鎮。全縣幹旱麵積達29.58萬畝,占總播種麵積的90.2%;成災麵積23.82萬畝,糧食減產1811.6萬公斤,占計劃產量的41.2%;油籽減產378.2萬公斤,占計劃產量的68.8%。糧油直接經濟損失1654.26萬元。受災人口34792戶,16.72萬人,其中特重災民4.8萬人。縣上立即組織救災,向災區發放救災款10.1萬元,救災麵粉9722.5公斤,飼料99150公斤,重點解決了部分群眾的口糧困難和牲畜飼料。

1993年,天祝氣候異常,4~8月,全縣除賽拉隆、毛藏2鄉外,其餘鄉鎮均先後遭受了幹旱、風暴、洪澇、冰雹、雪壓、霜凍等自然災害,使17萬農牧民受災,其中6.8萬人受重災。

糧油作物大幅度減產,分別比上年減產40%和50%,人均純收入比上年下降144元,貧困麵達28%。縣上當年下撥救災款24.5萬元,機關企事業單位幹部職工捐資5萬元,重點解決了無生產自救能力和無自理能力的特困戶、重災民、五保戶、殘疾人的生產生活困難。是年10月到1994年5月,持續幹旱8個多月。1994年6~8月份,暴雨、洪水、冰雹等多種自然災害相繼發生,受災麵積達17.2萬畝,糧食減產852萬公斤,油籽減產60萬公斤,造成直接經濟損失880萬元,給4.85萬群眾的生活造成困難。縣上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在開展山川互濟、親鄰互幫,進行勞務輸出、移民等生產自救的同時,從省、地積極爭取救災資金,共分期下撥救災款96.3萬元,重點救助了缺糧、缺錢、缺自救能力的農戶。

1997年6月份持續幹旱,祁連、旦馬等鄉鎮幹土層達15~20厘米;7月份東大灘、賽什斯等12個鄉鎮的19個村遭受冰雹、洪澇災害,造成山體滑坡、雷電、洪水淹沒煤礦,致使6人死亡、1人重傷,直接經濟損失5016.6萬元,農牧民人均損失265.3元。成災人口12.8萬人,其中重災和特重災民12.4萬人。特別是7月29日17時至19時,東大灘鄉降冰雹持續時間長達40分鍾,冰雹最大直徑5厘米,並伴有冰塊降落,地麵積雹厚達15~20厘米,隨後暴發山洪,該鄉8個村,887戶、3919人嚴重受災,12500畝農作物絕收。縣委、縣政府堅持“自力更生為主,國家救助為輔”的救災方針,從省、地爭取救災款131萬元,縣財政列支救災款5.5萬元,清退曆年拖欠救災款90.13萬元,共226.63萬元。民政部門動用儲備救災糧15萬公斤,分期分批下撥到了災民手中。

1999年7月31日18時,一場大暴雨夾冰雹襲擊了縣城西山,洪水衝進縣城,街麵洪水高達40厘米。縣工業品公司、財政局家屬院的30多戶居民房屋及室內家具被淹,林業局的虹鱒魚廠被泥沙淤平。縣委、縣政府組織民政等部門全力抗洪,並連夜調運分發衣服、被褥、食品等,及時安置災民。爭取省地專項資金40萬元,妥善安排了災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