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社會(5)(2 / 3)

1989年以後,全麵開展了行政區域界線的勘定工作。至2000年底,已勘定省級界線230公裏(尚剩8公裏),占全縣跨省邊界任務的95%;省內跨區界線394公裏(尚剩56公裏),占全縣跨區邊界任務的87.8%;區內縣界348公裏,占全縣區內縣界任務的100%;縣內鄉級616公裏,占勘定任務的100%。其中,1989年,配合省地勘界領導小組工作組,完成了省內勘界——天祝與永登邊界試點工作。1992年,劃定了天祝與景泰縣約40公裏的邊界,並埋設了界樁。

1993~1994年,劃定了天祝與武威(今涼州區)、天祝與古浪邊界。1995年,劃定了縣內鄉與鄉之間界線,並編寫了邊界走向文字說明,邊界線地形圖,3縣交彙點等邊界資料。1996年,劃定了天祝與青海互助縣約55公裏、天祝與永登縣約166公裏的邊界。1998年,劃定了天祝與青海省門源縣74.9公裏、與肅南縣約4.1公裏的邊界。1999年,劃定了天祝與樂都縣邊界35公裏、與互助縣遺留未定邊界20公裏、與永登縣遺留未定邊界184公裏。

(二)邊界糾紛調處

天祝縣與周邊縣市相鄰地區群眾在從事放牧、開礦等生產活動時,往往會發生糾紛。同時,縣內鄉鎮之間也時有邊界糾紛發生。天祝縣以法定線,以過去形成的地圖、文件、協議和解放以來的實際管理狀況為依據,有效調處了邊界糾紛,遏製了事態的擴大,維護了邊界地區的穩定。自1990~2000年,先後調處了旦馬鄉康路村與白羊圈村之間的草原糾紛,縣城區原師部大院、岔口驛軍馬調教場、鬆山炮兵靶場等軍地產遺留問題,華藏寺鎮與永登縣坪城鄉在馬場地區因修水渠而引起的邊界糾紛,縣內祁連鄉與毛藏鄉在大小花石頭地區長達30年的邊界爭議,旦馬鄉與肅南縣鏵尖鄉在仗射溝地區的草原糾紛,華藏寺鎮與柏林鄉在黃草川地區的邊界爭議,石門鄉與永登縣武勝驛鎮在石坡溝等地區因放牧而引起的草原糾紛;安遠鎮與古浪縣古豐鄉在四道車場因放牧而引起的糾紛,鬆山鄉與景泰縣正路鄉在鬆山灘放牧引起的草原糾紛,鬆山鄉與武威地區天祝種羊場在黑馬圈河發生的草原糾紛,鬆山鄉與古浪縣新堡鄉在蕨麻溝地區發生的草原糾紛,安遠鎮與古浪縣黑鬆驛鄉在小嶺子地區因葬墓而引起的爭議,朱岔鄉與炭山嶺鎮在大科什旦腦發生的礦產資源爭議。石門鄉與永登縣武勝驛鎮在麻子溝地區因放牧而搶趕羊隻的糾紛,鬆山鄉同景泰縣寺灘鄉在囊鎖寺地區發生的草原糾紛,柏林鄉與華藏寺鎮在羅鍋峴子、大紅溝鄉與毛藏鄉在老鼠窪邊子、抓喜秀龍鄉紅疙瘩村與炭窯溝村在石樁溝腦等草原爭議,天祝縣與肅南縣在大營盤地區的草原糾紛,鬆山鄉與錢寶鄉在香水溝腦,鬆山鄉鬆山村與黑馬圈河村在萱麻圈窩地帶發生的草原放牧糾紛,祁連鄉與毛藏鄉在黑鄂博掌地帶的放牧糾紛等。2001~2005年,共調處與鄰省、鄰縣及縣內鄉鎮之間、村組之間因放牧、采沙、采金等引起的邊界糾紛20餘起。

四、救災救濟

(一)生產救災

1963年5月,哈溪、祁連區的16個公社、126個生產隊遭受嚴重的洪災;6~7月,全縣有15個公社的77個生產隊遭到冰苞襲擊。縣委、縣政府及時采取措施進行救災,對外出人員,畜群進行清查,對死者家屬和受災群眾進行了安置,給生活困難者發放救濟棉布2.16萬米,棉花1350公斤,口糧款3.2萬元,救濟款2萬元,醫療款5000元。

1966年,發生嚴重旱災,延續8個多月,後遭受雹災。全縣召開了生產自救工作,廣開副業門路,收入44萬多元,發放救濟款5萬元,口糧款2.98萬元,解決了3.24萬戶特重災民和重災戶困難。

1974年,全縣糧食作物受災麵積達16.05萬畝,13.45萬農業人口中8.21萬人口生活嚴重困難。國家拔給回銷糧250萬公斤,口糧救濟款23萬元,重點解決了受災嚴重的2630戶、1.5萬人的口糧問題。縣上廣開副業門路,積極開展生產自救,妥善安排了受災群眾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