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社會(4)(3 / 3)

1989年,對全縣26名複員軍人、老退伍軍人的定期定量補助標準,從原來人均每月10元提高到25元。對二等乙級以上的在鄉殘廢軍人,在發放撫恤金的同時,報銷了醫藥費。

1992年,縣民政局會同人武部、土管局,劃定了兩支駐軍的軍事設施保護區域;1993年,蘭州軍區“九三”軍事演習部隊過往時,縣上組織了大型迎送活動;1994年5月,西(安)-蘭(州)-烏(魯木齊)光纜工程施工經過天祝縣境時,縣委、縣政府領導慰問了施工官兵;1995年,“九五”軍事演習期間,縣上舉行迎送儀式。

1996年初,製定了《天祝縣1996~1998年雙擁工作規劃》、《天祝縣創建河西走廊雙擁模範縣實施意見》。6月,召開雙擁工作會議,表彰了32名雙擁工作先進個人和6個雙擁工作先進集體。會後又籌資21萬元,新修了武警天祝縣中隊的營房19間。1999年,縣直機關、企事業單位捐資1.6萬元,水泥42噸,為縣中隊硬化了地坪,搭建了蔬菜溫棚和養豬暖棚,維修了辦公用房。

1997年,共建成雙擁模範鄉鎮16個,雙擁先進單位43個,軍民共建點16處,雙擁林1處,雙擁路4條,雙擁橋2座。

1998年,縣政府頒布了《天祝藏族自治縣義務兵優待金社會統籌暫行辦法》、《天祝藏族自治縣1998~2000年雙擁工作三年規劃》和《天祝藏族自治縣“愛心獻功臣”實施方案》。

2000年,在紀念抗美援朝50周年之際,縣上主管領導和縣雙擁辦的負責人走訪慰問了36位赴朝誌願軍老戰士,為46名革命老軍人發放救濟款9.4萬元,為貧困優撫對象發放麵粉700袋,解決“三難”(生活難、住房難、就醫難)補助款17.8萬元。

2001年,完成了創建河西千裏雙擁模範長廊計劃,保持了全省雙擁模範縣榮譽稱號,至2003年,天祝連續4次被省委、省政府、省軍區命名為雙擁模範縣。2003年,縣人武部大樓竣工後,縣政府又撥款40萬元修建了大樓附屬設施;撥款13.8萬元為武警縣中隊解決了自來水和供暖問題;撥款12萬元修建了消防辦公樓;協調移動公司為駐軍某部開通了移動電話,為某部免費開通40部201電話;為駐軍安裝了閉路電視,解決了駐軍幹部子女入學問題。2004年,解決營房用地30畝,劃撥靶場用地30餘畝。

(二)優待撫恤

自治區(縣)成立以來,縣民政局(科),對縣內革命烈士家屬、犧牲病故軍人家屬、失蹤軍人家屬、革命殘廢人員、退伍老紅軍、複員軍人、退伍軍人、轉業軍人、紅軍流落人員及現役軍人家屬,進行了優待和撫恤。優待方式以群眾優待和政府優待想結合,群眾優待有勞務幫助、工分補助、現金扶持、物資贈送等;政府優待有定期定量補助、疾病治療補助、住房修建補助、入學困難補助、臨時困難補助等。

1951年至1955年,對優撫對象實行代耕、包耕、幫工和免交公糧的製度,政府撥給一定數量的優撫款。1956年農業合作化後,對優撫對象的優待改變為評定優待勞動日,並補助現金和糧食。

“文化大革命”中,民政工作陷於癱瘓,優待工作處於中斷和停止狀態。

1978年,優撫工作恢複。1979年對優撫對象進行了普查,全縣有烈屬13戶、79人;病故軍人家屬10戶、44人;現役軍人家屬1219戶、9752人;複員軍人117人,共10774人。社隊給837戶烈軍屬優待勞動日16萬個,補助糧食1.14萬公斤,現金6126元。確定享受定期定量補助的烈屬、老退伍紅軍和老複員軍人4人,定補額1228元;得到臨時補助的烈軍屬、複退軍人4380人,補助費2.57萬元;並給社隊分配優撫款1.88萬元,解決了730戶、4380人的生活困難;給73戶優撫對象1.7萬元修補了住房;給31名革命殘廢軍人發殘廢撫恤金1598元。是年2月,全縣實行了新的犧牲病故撫恤金標準,凡軍人、機關工作人員、參戰民兵民工犧牲病故的,其家屬的一次性扶恤金按新的標準發給,即團營職15級至18級或行政15級以上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犧牲發650元,病故發550元;連排或21級以下幹部至行政21級以下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犧牲發550元,病故發450元;參戰民兵民工犧牲發470元,病故發37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