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3月,落實解決了天堂寺宗教房地產曆史遺留問題,將原天堂寺花園內由藏醫院使用管理的房屋、土地、樹木全部退還給天堂寺;從園內劃出耕地50畝、荒地20畝,由天堂寺管理、使用。
1991年,協調處理了朱岔鄉個體采煤點與天堂寺煤礦的采權糾紛問題,使該寺“以寺養寺”的問題得以解決。
1994年4月,落實確定了華藏寺四至。6月,落實解決了天堂寺僧俗混雜居住問題,將9戶農家遷出寺院建築群區。天堂苗圃所屬林地40畝、荒灘134畝劃歸天堂寺管理使用。9月,縣佛教協會在華藏寺寺院內掛牌,與統戰部分署辦公。
1995年7~9月,對宗教場所進行登記,全縣20處宗教活動場所中,有19處符合條件頒布發了證件,準予開放。製定了《天祝縣佛教寺院管理製度》、《天祝縣伊斯蘭教清真寺管理製度》,促進了寺院管理的正規化建設。1997年開始,對依法登記的宗教活動場所實施了年檢管理。
1996年7月15日,召開了天祝縣宗教界人士代表會議。10月,在宗教界開展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教育活動。1997年開始,在全縣穆斯林中開展“五好阿訇、五好清真寺”為內容的創建活動,湧現出一批“雙五好”典型。
1998~1999年,對縣境內各寺院實行了“一寺一檔、一僧一檔”管理,提出了活佛轉世和寺院僧人定編定員方案。建立健全了各寺院的學習、民主管理、文物管理、教務管理、財務管理、屬地管理、民主選舉等各項製度。同時在全縣14處藏傳佛教寺院和7處清真寺開展了維護祖國統一的愛國主義教育,編寫了愛國主義宣傳教育手冊,下發各寺院學習和貫徹執行。
2000~2005年,在藏傳佛教寺院繼續開展了愛國主義教育,重點加強了對活佛的培養教育。
加強了寺管會的思想、組織、製度建設。
第四節民政
一、機構
1950年5月,天祝自治區設民政科。1959年2月,改稱民政局,12月,改稱民政人事局。1961年11月,改稱民政局。1962年5月,仍改稱民政科。1964年9月恢複民政局。1968年天祝縣革命委員會生產指揮部下設民政組。1973年,民政組改稱天祝縣民政局。1984年1月,民政局與人事局合並,稱民政人事局,6月,民政、人事分設。1989年8月,天祝縣殘疾人聯合會成立,與民政局合署辦公。1994年6月,縣邊界工作辦公室成立,隸屬民政局。民政局尚內設雙擁安置辦公室、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辦公室、救災辦公室、地名管理辦公室,外有二級序列單位——打柴溝軍供站。
二、優撫安置
(一)擁軍優屬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天祝縣各級人民政府除組織對軍烈屬的大型慰問、表彰、教育活動外,每年重大節慶前後,走訪慰問或召開座談會,了解軍烈屬思想情況和生產、生活中的困難,及時幫助他們解決。
1949年11月,天祝各族人民組織致敬團,赴蘭州慰問了中國人民解放軍。1950年,對烈軍屬進行了登記,召開座談會、茶話會;“八一”建軍節,給烈、軍屬送了禮品和慰問信。1952、1953,先後兩次派代表參加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慰問了中朝人民軍隊。1979年慶祝“八一”建軍節活動中,開展“學英雄,見行動”的教育活動。1983年7月,召開全縣優撫對象,擁軍優屬、優撫工作先進個人代表大會。1984年10月,在哈溪區召開趙大海烈士慶功大會,追悼會和烈屬座談會,蘭州軍區授予趙大海“勇於獻身的共青團員”榮譽稱號,並追記一等功,追認為中國共產黨。1985年,縣委、縣政府和人武部領導走訪訪問慰問了65戶全縣參加對越自衛還擊作戰的幹部、戰士家屬。1986年,縣政府先後兩次組織慰問團,慰問烈軍屬164戶,對35戶生活困難的參戰軍屬給予50~200元不等的補助。根據各地的實際,提高了農村籍現役軍人的優待補助標準,年均補助350元的有5個鎮,300元的6個鄉,250元的5個鄉,200元的6個鄉。1987年元旦,對全縣65戶參戰幹部戰士的家屬進行了慰問,幫助解決了生產、生活中的困難。
1989年以來,在全縣範圍內開展了創建河西千裏雙擁模範走廊活動,天祝縣1994、1996、1999年3次蟬聯省委、省政府、省軍區授予的“雙擁模範縣(城)”稱號。